
一个暑假悄然而逝,天天围着孩子转,除此外最大的收获是读完了岳南写的《南渡北归》这套书。《南渡北归》这部170余万字的书,是我读过最厚的一部,也是我最愿推荐的一部。它里面所蕴含的精神,值得处于和平时代的我们学习。它从1937年卢沟桥事变起笔,止于大陆文化革命后。近四十年光景,中国烽火连天,风雨飘摇。最后一批大师,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胡适、傅斯年以及卷滚在大潮里的众生学者,从历史的苍茫中走来,又消失在那幽暗尽头。在那样战乱的的情形下,一大批知识分子、学界精英奔波向祖国西南,从长沙到昆明,从昆明到蒙自、李庄,在几近食不果腹时,仍专心学术,不忘民族复兴,用知识去触摸那“为万世开太平”的理想。
从没如此的想念过一本书,可能时我平时比较习惯看抗战题材的电视剧的原因,这套书对我来说读起来不难,还挺喜欢。如果一个章节没读完就出去了,在外总是想快点回去继续读完。书中介绍的许多人物,让我们知道,我们所熟悉的人物也有其不为人知的另一面,对其印象有了很大的改观。也知道了很多原来不知道的响当当的历史文物,例如傅斯年、例如陈寅恪、例如胡适、例如李济、例如王国维等。
在抗战时期那么艰苦的岁月里,在颠沛流离的日子里,大师们从未中断自己的学术研究和教学进程,在战火纷飞的中为国家和民族争取荣誉。梁思永冒着生命危险赴东北进行考古调查,推翻了日本关于“满蒙在历史上非中国领土”的荒诞理论。证明了“史前时代中国北部与中国东北在人种上及文化是一事”。傅斯年更是撰写的《东北史纲》给日本“指鹿为马”者当头一棒,为中国人大出了一口志气。他们不顾安慰,用自己所有能力去保护历史文化资料
书读到一半时,我给朋友说,大师之所以成为大师,与他的家庭环境的熏陶,与父母的引导有着很大的关系。如书中主线傅斯年,被称为“孔子后第一人。生于山东聊城一个举人之家,先祖傅以渐,是清代顺治年间的首任状元。陈寅恪先生的治学理念“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给人留下的印象最深,他被称为“教授的教授,公子的公子”,可谓名满天下。陈寅恪的祖父是湖南巡抚,父亲是清朝著名诗人陈三立。陈寅恪的妻子的祖父是台湾巡抚唐景崧。梁启超的儿子梁思成,著名建筑学家,清华大学毕业后留学美国;梁思永,著名田野考古学家,留学哈佛。梁思庄,西点军校。梁思成的妻子林徽因,父亲林长民,北洋时期的司法总长,林徽因是中国著名女建筑师、诗人和作家,人民英雄纪念碑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深化方案的设计者之一,哲学家金岳霖是她的忠实追随者,徐志摩也是她的追随者,但二者皆不及梁思成。众多的大师,创造了辉煌的时代。他们大都留学欧美,他们既有深厚的国学功底,有接受了西方的先进文化,可谓中西结合。
作者在书中参考了大量的书籍,并对参考的出处进行了一一的标识和补充说明。书中客观的反应当时发生的事情,用事实说话,让我们再见一个比较真实的历史,为了弄清楚一件事情作者多方引证,加以分析,得出客观的结论,当然书中也掺杂了作者的部分个人思想。书中让我们看到了 他们是学者,他们更是战士,他们奋力保护祖国文化,那是一个时代的幸事。我们感叹于大师们的坚守与执着,正如岳南在采访中所说:“希望读者看到人文的,追求自然的和自由的生活的那一种,是历经苦难而不悔的那种,是生活的勇气和精神得到了张显的那种历史温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