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高校怪现象之“清考”

高校怪现象之“清考”

作者: 秦破 | 来源:发表于2018-07-28 15:27 被阅读0次
    高校怪现象之“清考”

    中国高校“严进宽出”的现状长期以来一直饱受诟病,不少高校甚至采用各种措施“赶学生毕业”,其中首当其冲的当属“清考”。所谓“清考”,是指高校为毕业前仍然有课程不及格的学生专门组织考试,以保证其顺利毕业。

    作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进程中的奇葩现象,“清考”的出现有着非常复杂的原因。一方面,它是教育行政部门干预高校办学的产物,是中国高等教育行政化的体现。高校要发展,离不开教育行政部门分配的资源,必定需要重视教育行政部门的考核。在考核高校的众多指标中,就业率可谓重中之重,它不仅作为评判大学办学质量的重要标准,还与高校的招生计划、专业设置、学位点申报等紧密挂钩。尽管学生毕业不是其就业的充分条件,但一定程度上可以看作是必要条件,因此确保学生顺利毕业是提高就业率的重要前提。

    另一方面,“清考”是高校教学管理部门减少学校正常运转遭受外部冲击的避险手段。造成学生因考试不及格不能按时毕业的原因有很多种,既可能是学生本人主观不努力的结果,也可能是其在学习能力、知识结构或学科基础等方面存在客观差距所致;既有学生个人因素,也有学校、家庭等方面的因素。对学校而言,少数学生不能按时毕业是其教育管理过程中的正常现象。但对学生个人及其家庭来说,不能按时毕业会影响到个人就业、父母声誉、家庭和谐等各个方面。当面对这些学生和家长的求情甚至过激行为时,高校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和财力进行处置,并且很可能被置于“不讲人情”的道义对立面。与其这样,高校不如采用“清考”这种学生能够轻松过关、社会能够认同的方式来解决此种窘境。

    同时,高校教学管理部门采取“清考”制度能够实现管理成本最小化。增加一场考试,无疑会增加相应的工作量,而这些工作量几乎会全部转移给一线教师,教学管理部门通常只需要下达相关文件。在高校行政化氛围浓厚的今天,一线教师对于教学管理部门的行政指令除遵照执行外别无他法。最近颇为流行的一则网文《没有给我60分,你就不是尽职的大学老师》,深刻而又生动地描述了大学老师在面对有关考试管理时的困境。“挂科率超过20%要写情况说明”、“A、B两套试题,无论什么性质的课程,要求4种以上题型”、“评分与评阅标准不符记作教学事故”……教学管理部门繁琐无比的管理规定,令一线教师不敢越雷池半步。此种情形下,绝大部分普通教师对于因“清考”而增加的出卷、阅卷和辅导工作量只能被动接受。

    高校怪现象之“清考”

    毋庸置疑,“清考”是众多高校的短期理性行为,但却严重阻碍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清考”让学生仅存的一点求知欲荡然无存。众所周知,我国许多家庭在基础教育阶段“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理念,让许多孩子进入大学后基本丧失了学习的兴趣和欲望。本来这些学生因为毕业的客观要求至少还会认真对待每门课程的考试,但“清考”却让他们有了保底的资本,甚至认为平时考试太难而进行“恶意补考”、“恶意清考”。这完全是对大学教育的亵渎。

    不仅如此,“清考”还让大学教师丧失了作为老师的尊严。学生对知识的尊重是教师获得尊严的基本条件,而“清考”制度让学生无所谓课堂和考试,又何谈对老师的尊重?一门课程考试不及格,学生可以补考,补考不及格可以重修,重修还能够再补考,最后还有清考和清考的补考,甚至有学校存在“清考必须让学生及格”的不成文规定……在这样的制度背景下,学生是否及格完全是教师和学生的博弈:学生吃定教师一定会尽可能尽快地让其及格,否则教师出卷和阅卷的工作量成倍增加,而有底线的教师甚至要被怀疑教学能力或承受来自领导和学校行政部门的巨大压力!

    大学的使命决定了高校给予学生的必须是科学的知识、卓越的能力、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高远的人生境界,把“培养人”作为根本任务,而不是简单地采用菜单式、流程化的手段去培养“形式完美”的产品。从根本上说,“清考”违背了高等教育规律,是造成当今许多大学乱象的重要原因。抛弃“清考”,改变进了大学就等于进了“保险箱”的现状,才能让中国的高校真正实现其使命。因为,有“清考”的大学,不叫大学!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高校怪现象之“清考”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ipom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