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一个真实的鲁迅之三:青年时期:抉择与抗争。
这部分重点研读《琐记》与《藤野先生》。鲁迅最初离开家乡,是被八婆衍太太逼走。到南京水师学堂读书后,在那里,看到了“乌烟瘴气”,于是最后走上了出国留学的道路。
到达日本后,鲁迅失望地发现“东京也无非是这样。”是什么让平凡的藤野先生,成为作者的心中的圣人?也许是命中安排,这个黑瘦的,有些邋遢,穿着模糊的男人,成为一束光照进了鲁迅裂开的灵魂。
原本预备卒业回来救治,像父亲似的被庸医误诊的病人的疾苦,但是匿名信事件与看电影事件,促使了鲁迅的人生轨迹发生了重要的改变,他决定弃医从文。从那时起,他认识到,“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
所以,独处异国他乡,在失望中苦苦追求,在追求中常常受辱,这是这样的“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当口,一个黑瘦的先生便“夹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以极富有个性的一扬顿挫的声调”其中,雪中送炭般闯入了鲁迅的生活,这真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时候的藤野先生给鲁迅最及时的,最急需的帮助是学业的、精神的、人格的。
年少时觉得没有华丽的辞藻,冗长且无聊,不能称作文字。现在经历过人世阅历,觉得文字简练而感动,读来几度落泪。就像至尊宝在经历了三生三世之后才发现,原来,唐僧的唠叨与多余是那么简洁明了,只可惜,读懂《朝花夕拾》的时候,故乡与年少的时光已远离。
希望这些孩子们,在还没有经历人生坎坷时,还没有人生阅历时,还不懂得动情落泪时,寻找到一丝丝温馨,至少真正走进这个伟大的作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