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就要放假,为在节前把货发走,我和一客户沟通,谁知才说几句,对方就说他很忙,有事就留言,他看到回复我,这样的情况之前出现过几次,我有些气愤索性不再与他联系,看到底是谁急。
谁都有“忙”的时候,“忙”是好事,说明你有价值,可过分的“忙”,或者总把“忙”当做一句借口,就让人怀疑他的初心了,都是老百姓靠工资生活,能忙到哪里?而真正的忙人从来不把“忙”挂在嘴边。
01 一个写论文的冠军
全世界写论文的副教授多了,可能拿短跑冠军又写论文的副教授非苏炳添一人莫属。在刚过去的东京奥运会上,这个还要写论文的副教授就给我们带来前所未有的欣喜感。
在东京奥运会男子100米半决赛上,苏炳添以9.83秒成绩打破亚洲记录,成为首个闯入此项目决赛的黄色人种。
在网友大呼“苏炳添,牛”的时候,他又给我们带来了不一样的惊呀:除短跑运动员身份外,他还是暨南大学体育学院副教授以及北京大学2019级博士研究生。在参加运动会的同时,也把自己的论文带火了,也就是说苏炳添在比赛之余还要完成博士论文的撰写工作。
看到这里,网友应该是大跌眼镜了,一个运动员,不光竞技水平高,而且还是博士,还要利用业余时间完成论文。
不得不说,这是我头次听说苏炳添要写论文,也很吃惊,刷新了我对运动员的认知。
任何运动要出成绩,那一定是很艰苦的大训练量的工作,而田径运动作为运动之母,训练量之大是可想而知的。早年间著名的马家军,一天跑两个马拉松,据说跑完马拉松的运动员坦言,训练结束,人倒在地上,感觉全身都散架了只剩眼睛能转了.....
网上随处可见苏炳添的训练视频,虽是片段,只能反应出训练强科目和内容,但训练的强度毋庸置疑,成绩就是最好的证明。
运动员训练经常练到身体疲软,躺在床上就不想起来,晚上做梦都是白天的训练情况,这样的事情不是一天两天。
坚持完成高强度的训练,在空隙时间还要抽出时间整理训练数据,写论文,这个精神着实令人敬佩。在苏炳添身上,看到一个人最好的状态,再忙再累,也要花时间去学习和充实自己。
而我们身边的很多人,一天工作之余,除了打麻将就是玩游戏,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就是日积月累的间隙拉开的。
优秀的人,不会把忙碌当成借口,他们总会珍惜每一秒种,把时间用到极限。
02 优秀的人都是讲究时间成本的人
曾经听到过这样一句话,真正拉开人与人之间距离的,是下班后的八小时。
知道这句话的人不少,愿意改进的人不多,能持续改进自己的更是凤毛麟角。普通人眼里,学校毕业就意味着学习生涯的结束,从此不在学习,嬉戏人生变成常态化,而这些人还总有道理:
——工作太忙了,真的没有时间;
——下班就很晚了,累了一天难道就不能休息,把自己搞那么紧张干嘛呀?
——再学习也增加不了收入,懂得再多还是该做啥做啥,人生在世,不就那回事。
......
听上去似乎没有错,但其实这些都是为懒惰找借口。
华为的老总任正非在成立华为后,工作很忙,总是感叹时间不够,于是以分钟为单位规划行程,将每分钟的效用都最大化。
他的办公桌上常年摆放多部书籍,秘书定期帮他更换,任正非出差的行李里总是塞满书,所到之处,只要有时间他都是在书本里,据说他每年能读50本书以上。
读书是突破人生局限最好的办法,再忙也要给自己读书和思考的时间,从这些成功人士的日常行为我们帮助我们找到一条改变命运的机会。
当然,还有很多人也非常重视读书,比如新东方的创始人俞敏洪。
大学期间,他四年读了800多本书,创业这些年,工作再忙,他也坚持每天晚上读书的习惯。
我身边就有一位朋友,他就特喜欢读书,下班后简单的收拾起被爆就回家上网课,学习专业知识,周末也常我在家里看书,还经常参加各种论坛节目。
短短两年,他已经成为所在行业的专家,薪资翻了好几倍,还是一些公司的顾问,结实的人也越来越厉害。
我打心眼佩服他,他曾经不经意的说过这么一句话,我印象特别深:“我们这些老百姓,没钱没地位,只能靠自己,自己不努力,谁也救不了你。”
“忙”和“没时间”都是借口,时间对每一个都是公平的,看看那些优秀的人,都是在业余花时间去学习的,你还什么资格懈怠下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