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
实用性阅读指南| 不能转化为能力的读书,都是纸上谈兵。

实用性阅读指南| 不能转化为能力的读书,都是纸上谈兵。

作者: 梨树子 | 来源:发表于2018-03-13 12:27 被阅读0次

    这个阅读方法,

    适合商务类书籍,

    适合丰富知识,

    提高技能类阅读。


    -1- 

    掌握的是信息,还是知识

    在《穷查理宝典》中,芒格讲过一个关于马克斯·普朗克的故事。普朗克得了诺贝尔奖后,要在德国各地进行演讲,每次讲得内容都差不多,是关于新的量子物理论,时间长了,连他的司机都记得讲座内容。有次司机说,“普朗克教授,到慕尼黑后,你戴着司机帽子坐在前排,我帮你讲”。普朗克说:“好啊。”

    于是,司机站在台上,长篇大论地就量子物理讲了一通。后来一个物理学教授,提了一个非常难的问题。演讲人说:“哇,我真没想到,在慕尼黑这么先进的城市,遇到这么简单的问题。我想请我的司机来回答。”

    普朗克很惊讶,没想到自己的司机这么博学。结果司机告诉普朗克,他不过是信息听了很多遍,能够照搬讲出来;而你才是真正懂得知识的人。

    扪心自问,我们有多少人是像司机这样,只是知道了这个信息,而没能掌握知识,当然更别说转化为能力。甚至有时候,我们连信息都还记不住,像鱼的记忆,过目即忘。

    《实用性阅读指南》

    这些问题,也是作者大岩俊之,在《实用型阅读指南》中所提到,关于读书的问题。大岩俊之学生时代是一个“不读书”的人,真正开始读书时在30岁,准备创业的时候。因为他发现,“成功人士皆为读书家”,但尝试一年阅读了300本书后,发现知识是增长了,却没对自己产生实际的变化。所以他开始反思和学习,终于知道,知识只有付诸行动,才能转化为能力

    之后大岩俊之,把知识转变为能力的方法,写在《实用型阅读指南》这本书中。

    《实用型阅读指南》是一本实操性很强的书,强调我们只有在书中设定目标,并且实际行动,才能把书里的知识转变为能力。因为此书适合商务类书籍。

    知识转化为能力

    大岩俊之在《实用型阅读指南》教了我们三点:

    一,如何有效率地读书;

    二,如何牢记书的内容;

    三,如何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2- 

    如何有效地读书

    在大岩俊之看来,想要有效率地读书,首先要有明确的读书目的,然后改变读书意识和读书习惯。

    关于读书目的。为什么大岩俊之在《实用型阅读指南》中,开头第一章就强调目的重要性。

    哈佛大学做过目标对人生影响的著名调查。

    针对一群学历,环境差不多的年轻人,跟踪调研。

    调研的结果是:

    哈佛25年的跟踪调查

    有清晰且长期目标的3%的人群,25年后不改目标,一直努力向着一个方向前进。后来大多数人成为了社会上的成功人士,要么是精英,要么是自主创业者。

    有清晰比较短期目标的的10%的人群,25年后他们的短期目标不断被实现,成为有一定专业技能的社会中上层,处于稳定上升的状态。

    而目标模糊的60%的人群,25年后生活稳定,没有特别的成绩,处于社会中下层。

    最后27%没有目标的人群,他们生活窘迫,活在社会的底层,抱怨周边的一切。

    调查者的结论是:目标对人生有导向性作用。

    因此读书设定目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读书像坐出租车,司机问你,“去哪里”,你说,“随便”。就算司机开着车前行,兜兜转转,除了浪费时间,还有什么收获呢?

    所以我们读一本书,开读前,要确定目的;读完后,制定行动目标。这样的读书才会专注,高效且有方向。不至于,花钱买了书,花了时间读书;却没学到知识,没有增长技能。

    另外确定目的之后,为了更有效率地读书,我们还得转变下读书意识。

    找自己需要的来读

    关于读书意识。大岩俊之说

    一本书的重要内容只有20%,而这20%中,最重要的仅有4%。

    告诫我们不要想着理解书的全部内容。因为想要全部理解,心理压力重,可能半途而废。而且每个人精力有限,既然最核心的内容只有4% 。与其读了不记得书内容,还不如集中精力找4%,记忆这4% 的内容。

    做人要懂得取舍,想要全部理解,就像流沙于手,什么都想抓紧,结果什么都抓不住。

    我们读书,带着目的去阅读,选择出自己真正需要和喜欢的内容。好处是效率高,收获性强 ,心理压力小。

    此外,有了好的读书意识,高效率读书的好习惯,也必不可少。

    没有什么比习惯的力量更强大

    关于读书习惯,奥维德说过,“ 没有什么比习惯的力量更强大”。看下,“水滴石穿”;看看铁杵磨成针的例子,就明白习惯力量的强大。习惯能减少我们思考的时间和行动,提高我们的效率。当然习惯也要与时俱进,一味封闭守旧,只会适得其反。

    来看下成功人士,坚持习惯,带来的收获。

    曾国藩“无一日不读书”,每天的学习进步,最终让他成为一代大儒。

    鲁迅曾说:无论什么事,如果陆续收集资料,积累十年,总可成学者。

    贝多芬的无限灵感,来源于午饭后散步的习惯。每次散步会带一只笔和几张纸,方便及时记录音乐灵感。

    我们应该都听过一句话:比你优秀的人不可怕,可怕的是,比你优秀的人比你更努力。成功人士尚且要培养自己的好习惯,更何况我们。

    俗话说,良好的习惯是成功的一半。大岩俊之推荐的读书好习惯是,多读。所谓多读,就是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时间,读不同的书籍。

    不同场景,读不同的书

    比如放一本在包里,方便上下班阅读;

    比如放一本在卧室,方便睡前阅读等;

    目的有两个: 一,只要想读,,能第一时间接触到书籍;二,读不同的书,转变思维,加深对书籍的印象。

    当然,会读,只是实现知识变能力的第一步。毕竟读了,还得记住。


     -3- 

    如何牢记书的内容

    有心理学家指出,人的瞬时记忆(最短记忆时间),只有5秒左右。而据说鱼的记忆有7秒,这么一对比,似乎人有时比鱼还健忘。不过最让人羡慕的是大象,它可以有长达60年以上的记忆,相当于能记下一个大型图书馆的全部内容,跟计算机“深蓝”媲美。

    有时候记忆就是跟鱼一样

    为什么人的记忆会有遗忘?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告诉了我们事实。

    当我们接触一个实物,过20分钟会遗忘42%,过1小时会遗忘56%。

    如果按这样的情况,我们读了却不复习,不主动记忆;只要1天的时间,就会不记得大半内容;想想,还真是对不起自己,花时间,精力,金钱来读了这本书。

    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

    那有没有什么方法可以改变?

    有,当我们主动去复习,记忆曲线就开始上升,意味记忆得到增强。

    复习之后的记忆

    这就好比,我们重复看到一个人的脸和名字,不需要刻意去记忆,只要简单重复,我们也会记住这个人的脸和名字。

    对于读书,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要牢记书的内容,还得做笔记。作者大岩俊之,在《实用型阅读指南》中推荐了思维导图法,来做笔记。

    思维导图

    我们做思维导图的过程,也是整理和记忆书籍内容的过程。通过这种方法,能够让我们清晰地看到书籍的内容结构,迅速抓到知识点。

    简单的来说,思维导图,就是把一本书的内容,浓缩到一张纸上。用到的工具是:一张白纸,6色以上的彩色笔,书。准备6色铅笔的原因是,相比文字,人对图像更敏感,能增加记忆力和想象力。

    思维导图

    在做导图时,需要注意的几个原则是:

    1.纸张横放,

    2.中央图案,用三种以上颜色,尺寸控制在拳头大小。

    3.画的时候,从中间向外,放射性伸展曲线。越向外延伸,分支越细,字越小。

    4.写单词,不要写句子。写句子,就让思维导图失去了意义,毕竟导图要得就是简单,逻辑结构清晰。

    最后整个思维导图,多用图像和符号组合,来增加记忆。

    为了方便保存和分享,大岩俊之推荐了线上思维导图工具,iMindMap。

    说了这么多,思维导图要作用于书籍。所以大岩俊之在《实用型阅读指南》中介绍自己做导图内容,会包含 基础信息,比如“书名”,“发售日”, 出版社”等信息。然后写上“读书目的”,“深入思考的目的”,以及针对目的,引出的问题答案。最后总结,写读书的感悟。

    回想千百遍,不如动手做一遍.,现在知道了方法,就去做。把知识转变为能力。


     -4- 

    如何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古人有言:“苦心人,无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想要做成任何事情,就必须为了一个目标,不畏艰难,不畏困苦,动手去做,才能成功。对于读书,在成人的读书中,多少有些“功利性”。或为了丰富知识,或为了提高技能。

    但有时候我们也苦恼:懂了那么多道理, 依旧过不好一生。

    这感觉就像没有完全理解这个道理一样。大岩俊之提出,有这样的困惑,是因为没有设定目标,没有付诸行动。

    那要怎样 设定目标,又是怎样付诸实践呢?

    我们用经典的SMART目标原则,来设定和检测目标。

    SMART法则

    所谓SMART法则就是:

    SMART 目标原则

    S即Specific,代表具体,不能笼统;含糊的目标,更像无头苍蝇,四处撞壁。

    M即Measurable,代表量化,指目标可以衡量;量化的效果,就是我们前进途中的里程碑,可以知道自己的位置,检测离目标的距离。

    A即Attainable,代表可实现的,指目标在努力的情况下,是合理,能够实现的。

    黑格尔说过,“一个志在有成就的人,他必须知道限制自己”。想象很美好,现实很残酷,脱离了现实的目标,是无法存留的。

    R即Relevant,代表相关性,指现在的目标,要和自己有切身相关。比如学英语和提高业务能力,就不相关。不相关让目标在当下变得没有意义。

    T即Time-based,代表完成目标的时间限制。目标可以理解为有期限的梦,那没有期限的梦,则变成了什么呢?我们说烂了的要珍惜时间,也不过是有紧迫感。而我们给目标设定时间限制,就是为了能达到这样的效果。

    举个栗子:我要制定一个健身目标。

    S目标具体化:健身减脂

    M目标可度量化:健身减脂3斤

    A 可实现: 咨询过专业健身教练,这个通过训练+饮食,健身减脂3斤可以达成

    R目标相关性:马上要结婚,为了能让衣服穿得更美,定下这个健身目标。这两者是相关的,这样不跑题,更能产生动力。

    T 期限:一个月内健身减脂3斤

    按这几个的维度设定的目标,更具备可行性。但俗话说,老虎也有打盹的时候,所以我们作为普通人,也有在面对目标,缺乏动力的时候。

    针对这个问题,大岩俊之介绍了一个实用的方法:用想象激励,给自己动力。

    望梅止渴

    还记得三国时期曹操的故事吗?曹操出征带兵打仗,当天太阳很烈,附近又没有水源,曹操眼见士兵口干,前进的速度越来越慢。曹操想到了一个好主意,拿着马鞭,向前指着说道:“看前面有一片梅林,等到了那里,我们就可以好好休息”,士兵听了,想着又酸又甜的梅子,突然就来了精神,前进的脚步也加快了,很快他们就到了有水的地方。

    所以你看,想象是不是也可以同样给人以力量。没有动力的时候,就向想象借力。

    大岩俊之的方法,是想象自己达成目标后,会是什么状态,什么心情。然后调动“五感”去感知,目标达成之后,能看见什么,听到什么,是什么感受。

    有了画面感,有了对未来的憧憬;就像士兵想着那片梅林,充满动力。

    当然如果只靠想,要达到我们的目标,是不可能的。

    有这样一个实验:让三组人,分别步行到十公里外的村子去。

    第一组: 不知道村子名字,不知道有多远,只要跟着领路人走就行。

    第二组:知道村子名字和路程,但是没有路程标识。

    第三组:知道目的地名字,路程;而且每到一公里都有一块里程碑。

    然后这三组人分别踏上步行去村庄的路。

    事实是:

    第一组人,才走2-3公里就开始叫累;走到一半的时候,就开始抱怨为什么这么远,甚至有的停下来,不愿意继续走;而继续在前行的人,越往前,情绪越低。

    第二组人,因为没有里程碑,只能按经验估算大概走了多远。走到一半,疲惫的时候,想知道还有多远,有经验的人说:“大概走了一半”,大家又打起精神前进。

    第三组人,边走边看里程碑,每到一公里,情绪就高涨一分。行程中欢声笑语,消减了疲惫,使他们很快到达了目的地。

    从实验中可以看到:当目标明确,并且清楚的知道自己进度的时候,行动的动力更强,人会有意识地找到方法,克服困难,从而达成目标

    对应来看,大岩俊之的想法是,把每个里程碑设置为完成目标的10%。因为差距太大,容易看不清脚下的路,所以下一个目标,就定在所处位置上加10%的地方,然后通过不断用5w1h ,反问自己,找解决方案。

    目标递进

    所谓5w1h 包含:

    what 做什么,who和谁一起完成,where 在哪里完成,when什么时间完成,how怎么完成。也许这样问下来,行动的方法会很多;出现这种情况,我们就选择其中,你最想要做的一项,然后细分目标,直到化为可以动手直接去做的小步骤。目的就是最终通过行动,把知识转化为能力。

    恩·崔西说:“要想达成伟大的成就,最重要的秘诀在于确定你的目标,然后开始采取行动,朝着目标前进。”

    那么从现在开始,让书本为我们所用,把书中的知识变成现实的能力吧。

    你持续的关注,是我前进的动力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实用性阅读指南| 不能转化为能力的读书,都是纸上谈兵。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iqzf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