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脑中做了这样一档节目:《对话:自己》
主持人的我自信大方的坐在舞台的右侧,被采访的我坐在舞台的左侧,稍有羞涩。
主持人我:听说你下周就要在梦行做工作坊了,准备的如何呢?能先给我们透露一些吗?
被采访我:其实还没有完全准备好,现在的状态就是:工作坊前的忐忑与纠结。
原计划6.24号的工作坊分享终于要和大家见面了。推后的大部分原因是自己的不够自信,没有做工作坊的经验,怕给大家带来的价值不够大,怕分享过程中被指指点点又或者被问到专业的问题答不上来...是有点逃避的嫌疑。
本来是感谢梦行,送给梦行的一份礼物。拖到现在反而觉得这不仅仅是一份礼物,而是对所有即将来访者来说,来得值的一场工作坊。
网上看了很多资料,有关于工作坊的定义、怎样做好工作坊等等,看完就是看完了,没有然后。
“工作坊(workshop)”一bai词 最早出现在教育与心理学的du研究领域之中。zhi在1960年代美国的dao劳伦斯.哈普林(Lawence Harplin)则是将“工作坊”的概念引用到都市计划之中 成为可以提供各种不同立场、族群的人们思考、探讨、相互交流的一种方式,甚至在争论都市计划或是对社区环境议题讨论时成为一种鼓励参与、创新、以及找出解决对策的手法。
一般而言,工作坊是以一名在某个领域富有经验的主讲人为核心,10-20名左右的小团体在该名主讲人的指导之下,通过活动、讨论、短讲等多种方式,共同探讨某个话题。
看到工作坊这个定义愣是一哆嗦,我那浅浅的见解哪是工作坊呀。
忐忑依旧忐忑,纠结终归纠结。想起了大胖老师当初对我的鼓励,他说:你可以做写作工作坊分享呀,我们特别想听你坚持下来的收获,或者你想讲关于写作的什么。这也是帮助打造自己的IP。
到现在已经快2个月过去了,我真的准备好了吗?
好像还没有。
记得确定6.24号取消工作坊时我还特意告诉大胖老师“工作坊暂时取消了,下次有机会我再讲。”说完心里还稍稍有些些“暗喜”。
大胖老师回复说“好滴,那下个月你讲。”
“下个月是AACTP俱乐部XXX的工作坊。”
“那也可以讲,给你录视频。”
看完这个回复,我知道不能再去做推辞和任何解释啦。“秒懂啦!”
被采访我:大胖老师那么支持我突破第一次去做工作坊,我还在那优柔寡断,确实有点不妥。其实这不就是人们常说的要跳出自己的舒适圈嘛。
主持人我:是啊,既然你都知道了,为什么还一直在这里忐忑与纠结呢?
被采访我:好好准备,好好练习。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主持人我:感谢收看今天的《对话:自己》,下期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