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文章

作者: 凛冽春色 | 来源:发表于2018-11-14 23:39 被阅读14次

    克拉申的输入假说认为,人类获得语言的唯一方式是对信息的理解,也就是通过吸收可理解的输入习得语言知识。输入语言的信息用“i+1”来表示,其中 i 代表学习者目前的处于自然顺序上的语言水平,i+1则是下一阶段应达到的语言结构的水平。

    老师在讲这一内容时提到了中国的小孩儿。我们国家的孩子自小就被要求背诵古书,从古至今,这一传统似乎从未被打破。古时候学童刚入私塾时要背诵《千字文》,大一点就开始背四书五经;现今的孩子们虽没有考科举的压力,但为了不输在起跑线上,也踏上了先辈们走过的路——《三字经》、《弟子规》、《论语》等等,不一而足,架势堪比古人。关于这样的新闻,前几年报道的比较多,如今看来,已是见怪不怪了。

    但根据输入假说的说法,处于这个年纪的孩子们因为没有到达一定水平,并不能完全理解他们所吸收的这些知识。若正常的信息输入是i+1的话,他们所“蚕食鲸吞”的这些知识怕是已经达到了i+3、i+4的地步了。

    我本人大约也是这“i+3456”的体验者之一,但有可能+的不算太多,所以我竟从这样的学习中看到了一些好处,也得到了很多浪漫的体验与感慨。

    记得好几个月前刷到了一条微博,内容是“语文课本的句子,哪段给你满满的回忆?”。我惊喜地点开评论,一条一条看下去,不知不觉已热泪盈眶。小时候读过的文章背过的诗,听老师讲过一遍,却往往仍是难以消化似懂非懂。后来慢慢长大,亲身走了一小段人生旅程,回首再看这些句子,却是千般意乱万般心动。就好像是这些句子曾在前生遇见过,你未曾珍惜,今生她又来寻你,你便紧紧将她拥入怀中了。谁能想到,从前让我头疼不已的“并背诵全文”,如今给我带来意想不到的快乐与感怀。

    小时候母亲给我买过那种带有古诗的画报,一整个贴在墙上,我没有事情可做的时候,便会乖乖站在那里照着拼音念念,念着念着,不成想也背下来了。当时不太懂那些诗的含义,唯二懂的,便是《静夜思》与《悯农》。可我印象最深刻的,却是那首《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后来再次拜读,只觉此中境界另一个难以企及之处,大概在于他能让一个懵懂小儿念念不忘了这许多年。

    以及,我与好友一个共同的习惯是,当我们感受到春风时,总会不自觉的就背起朱自清的《春》来——“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背着背着,总会自己就笑起来,想着,再没有谁比朱自清先生更会写春天的了。

    前一段时间我看到一句话:“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深觉此句只应天上有,当我赞叹不绝的时候又觉得这句有些似曾相识。查找一番才发现它取自是初中学过的一篇文章《湖心亭看雪》,于是我又翻来覆去地读了好几遍。说实话,我初中学此篇时确未感受到它的神韵,实在不知道作者在写些什么无聊的东西,看个雪也值得拿出来写写,居然还要全文背诵。于是囫囵吞枣地背过,也就将它置之脑后了。那时我绝想不到如今我会将其视若珍宝。思来想去,那个时候我忙于学业,心眼儿也极小,绝不会有什么闲情雅致去体会铺毡煮酒共饮湖亭的风雅与胸怀。

    去年教授为我们讲解《道德经》,要求我们将其背下来,一个学期结束后,虽然仍觉得这八千多字“玄之又玄”,但总归也有了很多自己的体会。我觉得,等我再老一些,对它的体会还会增加一点。这样一边成长一边体会,就像是先咬一大口食物然后再细嚼慢咽一样,其味蕾所得到的享受一定是绝无仅有的。

    从以上我感悟到,年轻时的积累,总会在你未来的生活里慢慢展现它的魅力,这种美往往是后知后觉的。正如王国维所说的人生第三境界一样,“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而所谓“厚积而薄发”,大抵如此。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儿时文章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itef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