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4145689/50c19dcbdbad76d9.jpeg)
一次与朋友的对话,谈到人要以怎样的态度生活时,他谈到,以前我的生活总会顾忌很多,朋友的眼光、父母、领导的期许等。
仔细看这些顾忌,很容易发现,这些全都来源于他人,而非自己,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很多时候我们不是在为自己活,而是在为别人活。
为什么会这样呢?
其实大部分人,从小都在接受“听话”式教育,也就是父母会告诉你听话才是好孩子。久而久之,孩子就掌握了这个技能,而且这个技能的好处在他小的时候确实得到验证,因为相比于那些不听话的孩子,听话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
带着这个技能长大的孩子,其实很容易延续这个技能,也就是当别人期望他成为怎样的人时,这个孩子就会放弃真实的自己,而去顺应别人的期望。
但现实是,长大后,步入的是社会,而非原本的家庭。这套逻辑还能适用吗?很明显不行。
因为身边有太多人在谈迷茫、在谈初心、在谈喜欢、在谈自由……在谈我是否应该遵从自己的内心,做自己想做的?
也许有人奇怪,难道我们不该做我们想做的事吗?需要谈那么多吗?
原因很简单,在做的不需多谈,天天谈的多半都还没做。
回到最初的对话,在经历了几次失败后,他说,现实的打击让人清醒。他开始意识到自己思维上的障碍,并确信这些障碍让他与成功渐行渐远。比如,总是在表达自己真实想法的时候考虑别人的感受,于是会换成更委婉的方式,让原本的态度变形;比如,自己有很重的偶像包袱以及渴望得到即时认可等。
我说,这些障碍其实都来源于一个东西——恐惧,而恐惧的背后是患得患失。而这些都与外界无关,因为外在的表现都是内心活动的结果。患得患失用一个形象的比喻就是,用手抓沙子,你握得越紧沙子流失的就越快。
也就是说,你越在意的东西越容易流失。这也是人的本能,当人越担心失去的时候,往往就会抓的越紧,就像我们常说的救命稻草,稻草根本无法让人摆脱深渊,但那一刻人会将所有期望寄托在那根稻草上,但最终的结果无法改变。
所以,消除恐惧的最好办法就是去除得失心,所谓得之我幸,失之我命。人的一生必然要经历挫折和失败,但这些都不重要的,重要的是如何放下挫折和失败,然后再以更好的姿态前行。
这里要明白,失败是常态,成功才是少数情况。如果人放不下那些包袱,就会把成功当常态,把失败看成少数情况,逻辑是成功那么容易,而我却屡屡失败。带着这样沉重的包袱,只会把自己再次逼入深渊。
佛家讲修为的时候,有这样一段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从是到不是再到是,可以理解为从执着到放下的过程。罗振宇讲,成长让人变的复杂,在我看来,这个复杂不是指人变得多事故、多圆滑,而是指我容得下世故、圆滑,但我还是我。
所以,经历苦难会让人看到患得患失的自己,而唯有放下得失心才能真正的跳脱出来,不拘泥于过往,不在意别人的期望,找到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然后为之启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