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之门是扇很抽象的门,可能表现在枯枝上的第一棵嫩芽,也可能是大地上的第一抹嫩绿。而在哈尼人看来,春天是打开秧门之后的秧姑娘唤来的。
4月30日,元阳县举行哈尼梯田2017“开秧门”实景农耕文化节演出,3600多名游客、摄影爱好者与当地各族群众共度节日。
“开秧门”哈尼语称“卡窝棚”,是哈尼族重要的传统节日。四五月间,哈尼山乡万物复苏,到处焕然一新、生机勃勃。在欢乐的布谷鸟叫声中,哈尼人插秧的时节到来,到处人欢马叫,吆牛声和斗锄耙的叮当声不绝于耳,男人吆喝着耕牛犁过三回地,女人挽起袖子插秧,到处充满着热烈的生产生活气息。
260余名当地民众以哈尼梯田为舞台,高天流云做背景,生动自然再现了农耕实景,表现了千年哈尼族独特的高山梯田农耕文化,以及旖旎多姿的民族风情,首次将传承千年的哈尼族农耕文化以实景演出的形式展现在世人面前。
开秧门时节,哈尼山乡的梯田到处充满着欢乐。栽秧的姑娘们穿上节日的新衣,一大早就从寨脚背着秧苗走向田间。一路上姑娘小伙们玩笑不断,笑声不绝。开秧门时,首先由家庭主妇或男主人栽头一把秧苗,随即众人下田栽秧。姑娘们高卷着裤脚,身着盛装,左手灵巧地分秧,右手飞快地插秧。田埂上,老人在唢呐伴奏声中,唱着古老的祝福歌,歌声在春风中回荡。“开秧门”活动中,四处可见哈尼孩子们快乐的身影,他们帮着父辈一起插秧,听着祖祖辈辈传唱的”哈尼多声部”音乐,在梯田里快乐地嬉戏。哈尼人“开秧门”的传统习俗,就这样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开秧门是哈尼人稻作文化的一种特殊仪式,也是在插秧前一场隆重的祭祀活动。哈尼话叫“里玛祖”,“里”是指街天,“玛”指大,“祖”是聚集之意,因此我们可以理解为“节日里的狂欢”。插秧的节令到了,一年的憧憬栽插在田野里了,就像打开了一扇希望之门。这扇绿色的大门哈尼人将它形象地称为梯田里的秧门。
“秧门”是一个象征化了的抽象物,矗立在每一个在梯田里劳作的哈尼姑娘和男子心里。那是一座在春风中渐渐搭建起来的门,是一座在大地转绿、田水回暖、万物开始生机盎然中慢慢完善起来的门,是一座在布谷鸟的呼唤中,仿佛由田神一夜之间就恩赐给种田人的幸福喜悦之门。
开秧门时下田干活的哈尼人要着盛装,姑娘们总是打扮得花枝招展,各家各户先在自家祖田的入水口供奉祭品,一般是黄糯米饭,一种用树上的黄花染黄的饭、红鸭蛋、肉、黄鳝泥鳅、菠菜和酒,由家庭里的男性长者念完祭祀词,然后才可下田栽秧。
栽秧也有讲究,最先栽下的三株秧苗,代表秧门打开了。哈尼歌谣中唱道:“最先插下的一株苗,祝愿秧苗长得齐整,中间插上下一株苗,祝福家人健康不患病,最后插下一株苗,祝福六畜兴旺。”可见,在哈尼人心里,春天里的栽秧农事,是和一年的祈愿、和人畜的平安吉祥紧密相连的。
在稻作生产中,哈尼人是富有丰沛想象力并浪漫十足的诗人作家,是在青山绿水间的舞蹈家、歌唱家,他们在劳动中抽象了艺术,又将艺术具象到劳作之中。
开秧门时,盛装走在波光潋滟的梯田边的哈尼姑娘们,她们会翻出衣柜中最漂亮的衣服,披戴最珍贵的银饰,就像去参加一个浓重高尚的社交活动,婀娜摇曳地走在道道田埂上。
秧门开过之后,田间的劳动进入到具体的操作阶段。一般是姑娘插秧,小伙子耙田,上了年纪的老人则负责铲苗送苗。
哈尼人是个诗情横溢、浪漫多情的民族,他们将梯田里艰辛的劳作升华为歌舞和唱词,他们不仅向人们奉献了粮食,还奉献了艺术;他们也不仅给大地赋予了诗意,还给“诗”本身贡献了更高的意境。
杨丽萍任艺术总顾问并指导排演的大型高原稻作农耕文化千人田野实景表演《哈尼梯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