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水中桃花鱼

作者: 黄潮在高原 | 来源:发表于2020-04-01 14:32 被阅读0次

    立春一过,四川盆地就进入诗人杜甫的世界了,他有首诗是这样说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春风春雨是在夜里不动声色的行进着,吹开了绿叶,绽开了花色。不知不觉,一个"潜"字了得,晚风吹来楼下金银花的清香,桃花水开始拍打千里岷江堤岸。干涸的河床渐渐丰满起来,气温回升,水面上升起飘逸的雾岚。我曾为此写过几句诗:

    "江上升白雾,隔窗望渔火。夜雨湿街市,河鲜满城楼。"

    天空中,海鸥消失了,掠过了白鹭的身影。有住在临河的人家,知晓世情变化的老人,举起抽叶子烟的长竹竿,指着冷峭的江面:“打渔子该来了。”

     

    小时候,有一阵子我们家住在迎春门码头,一个叫较场坝的地方。一年中最喜欢的事情之一是看打鱼的场面。

    那时到乐山打鱼的队伍,一支来自上游新津,他们说话慢条斯理,发音轻而婉转,和成都人说话差不多;另一支来自旧属乐山地区的青神县,说话短而有节奏。

    这些打鱼子,即便他们不说话,仍然一眼看出差别。青神的渔舟厚实、宽大,有篷,可以住人过紧凑日子;新津打渔子的舟真叫一叶扁舟,薄薄的像一片柳树叶丢在水中,承受一人都很玄乎,连鱼鹰(当地人叫水老鸹)爬上来跳下水也会使小舟摇晃。来自新津的打渔人却安稳的站在船尾,手握长竹竿,嘴里吆喝着,左边击水一下、再换到右边击水,一左一右中,小艇飞速前进。打渔人气定神闲如履平地,保持平衡的同时还不忘把漫进渔舟的河水舀出去,视大江如大道。

    此情此景,正如宋代诗人范成大描述的,"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乐山城外任家坝和大佛、乌尤寺之间麻浩鱼窝头,最是打渔子一显身手的地方。那是一幅夕阳西下、江山如画、渔舟唱晚的画卷。

    旧时的岷江水美鱼肥。水中有白帆穿梭,水边纤夫的脚步伴着深沉的号子,大河上下,流淌着生命的活力。

    桃花水涨起来的时候,追逐渔讯的打渔子,他们个个都是水中的知音。老道的渔家,一看水色便知鱼群,或者栏河布网,或者撒网捕鱼。他们驾渔舟如飞艇,追逐鱼群的水迹,设计出人为的陷阱,把分散的鱼鲜赶进精心设计的水面。

    但见嘉州城下岷江畔,渔舟次第分散开来,渔家用长长的竹竿使劲拍打着水面,嘴里吆喝着鱼们不喜欢听的噪音。整个河面此起彼伏,平地风雷,水下的鱼惊慌失措,四处瞎撞,有的跳出水面四处张望。

    待到四围渔舟布下的天罗地网,包围圈缩小,渔家才撒网捕鱼。等的不耐烦的鱼鹰和水獭,知道他们是下一场的表演主角,拍打着翅膀,跃跃欲试。收网之后,打渔的人家便放出鱼鹰和水獭,水面上又掀起一波高潮。才离渔网逃生的鱼,又被鱼鹰和水獭追赶,水面上不断有鱼跳出水面。

    勤快的鱼鹰和水獭很快就有斩获,纷纷把叼到的鱼送回渔舟,渔家也不忘奖励鱼鹰们一条小鱼。碰到大鱼,鱼鹰之间还会协同作战。

    春天真是一个好季节。趁着岷江桃花水泛滥,沿江两岸的人又有口福了。

    乐山当地人把桃花鱼叫做“白条”,春天里的“白条”长不过盈尺,两指宽,鳞极细小。选半寸的最好,白胖白胖的。会吃的行家,只消把内藏掏净,加葱、姜、盐,再取江中水,放进铜锅清炖,水涨鱼熟,汤白肉嫩,香气扑鼻。

    桃花水一过,想吃桃花鱼就只有等来年开春了。那时候,沿河码头城门洞一带,常常看见有人提着精致的竹篓,竹篓里面糊着桐油石膏,装着一点水,里面全是大大小小的河鱼。卖鱼的人皮肤黝黑发亮,一准就是来自上游的打渔子,手里提着的正是桃花水带来的桃花鱼。

    岁月悠悠,桃花水又涨起来了,河面上再也不见了白帆,那些打渔子也不见了踪迹,一同消失的,还有那些桃花鱼。唯有记忆漂浮在水面上。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桃花水中桃花鱼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ixau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