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所以要言传身教,而且还特别强调身教,就是要做给孩子看。而其实我们言行背后的感觉比我们做了什么或说了什么更重要。也就是说,我们做了什么永远不如我们怎么做的更重要。
我们行为背后的感觉和态度很重要。比如一句话“你从这件事中学到了什么?”,我们既可以用一种责备和羞辱的腔调,也可以用表达同情和兴趣的语气。而后者的语气,无疑可以制造一种让人感觉到亲近和信任的气氛。能够给孩子造成积极的影响。
所以,我们跟孩子说话的语气往往最能准确表达出我们言语背后的感觉。羞辱的语气违背了相互尊重的基本原则,还会把本来的“逻辑后果”变成无法达到长期积极效果的惩罚。
当我们没有办法拿捏好说话的语气时,可以尝试用问孩子该怎么做来代替告诉孩子该怎么做。比如,当孩子不小心把牛奶洒在了地上,你说:“哎呦,你该怎么办呢?”和你说:“哎呦,赶紧清理干净。以后你别倒牛奶了,你倒不好。”,前者更能引起孩子的注意,同时也解决了问题。而后者虽也能解决问题,但却让孩子失去做事的兴趣。
以尊重的态度让孩子参与,让孩子感受到有能力以一种有益的方式运用自己的力量。找到归属感和价值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