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9917512/51ad438e44ddf5bd.jpg)
这一个月发生了很多事,篇幅有限,今天先记录第一件事,回乡。
我的家乡在河南东部的一个小村庄,从小学开始,外公、外婆一直陪我和姐姐在外上学,渐渐和家乡人断了联系,也渐渐不再回去了,一晃20多年过去了,农村,在我的记忆里越来越模糊。
今年春节,我第一次陪连先生到他的老家过年。
下了高速,整洁的马路一直通到家门口,不由得增加了我的期待和好感,然而,刚刚踏入家门,我就有种夺门而出的冲动。
那一刻,我终于相信网络上那篇被调侃已久的《到农村过年后,我想分手》,说的是真的。
收割下来的玉米棒和农具从大门口一直排到屋门口,原本并不宽敞的院子显得更狭窄,角落的猪圈里养了十几头猪,所以,连空气里都弥漫着淡淡的猪粪味道,窗台上,落着厚厚的积灰。老式的堂屋透光很不好,我不愿进屋,也不愿在院子里站着,心里满满的都是不满和抗拒。
和我们老家的习俗不同,连先生家过年不准备任何煎、炒、烹、炸的食物,只有不断出锅的饺子。
恰巧,我不爱吃饺子,于是,除夕的当天晚上,我没有吃饱。
春晚正式开始,准公公、婆婆和哥哥家几个小孩子已经吃好各自出去玩了,留下我有点无聊,赶上群里发红包,刚想蹭个热闹,发现没有wifi,连4G网络都极不给力。
连先生的同学听说他回来,陆陆续续上门叙旧,他们的方言我听不太懂,干脆做起我的透明人,除了勉强挤出来的微笑,我一句话也不愿意说。
当时的心情沮丧到极点,暗暗下决心,这样的农村,我再也不要回来了!
于是,当晚我就去了县城,第二天早上,接到准婆婆的电话,要我们回家吃饭,没有责备和埋怨,话不多,但话里尽是担心,大过节的想找个营业的早餐店都难,还是回家吃点东西吧!
看着连先生左右为难的样子,我也着实不忍,于是乖乖收拾东西,上车。
还没到家门口,就看到准公公和几个孩子在空地笼火,见我下车,几个孩子羞涩的过来,把烤好的红薯塞我手里,转身就跑。
准公公不好意思的说,“农村也没啥吃的,你昨天说想吃烤红薯,城里的红薯没咱自己种的甜,我算着你们回来的时间,刚好烤熟,你们多吃点…..”
那一刻,我有点语塞,我低声随口说的一句话,以为没有人听到,没想到老人竟记在了心上。
准公公虽然身体硬朗,算下来也74岁了,帮我们烤红薯的时候却开心的像个孩子。
几个孩子虽然调皮却很懂事,每次烤好的红薯,挑选大的、光滑的先递给爷爷,然后递给我,见我们每个人手里都有了,他们才分配自己应该吃哪个。
这时,我才认真开始打量连先生的家人。准公公话不多,总是乐呵呵的,除了吃饭,手里就没断过活,准婆婆厨艺不精,但总在厨房忙活,原来是孩子太多,又爱动,很快就饿了,所以她一天总要做个七八顿饭才行,虽然能吃的除了面条就是饺子,但孩子每次都吃的干干净净,顺手还给碗洗了。
连先生弟兄三个,虽各有事业,但至今未分家,所以彼此之间没有隔阂,对待孩子也没分过彼此,这样和谐的家庭氛围,即使放在农村,也挺少见的。
连先生小时候的家境很不好,据他说,小时候,能吃顿饱饭就很奢侈了,在这样的条件下,虽然他的父母仅仅认识几个字,却供养他们三兄弟都上了大学!
后来,他们毕业参加了工作,拿回家的钱也多了起来,老人没有“享受生活”的概念,觉得能不为吃穿发愁就特别知足了,老家房子盖了一处又一处,但现代家具置办的不多、也几乎不进行装修。
他们三兄弟分别和老人谈过,老人觉得现在的生活条件就不差,买那些家具纯属浪费钱, 他们买回家,老人也是包装好放起来,说要留给孙辈们,时间久了,也随老人心意去了。
他们后来说,不愿意用这些外在的物质条件,改变老人一直习惯和喜欢的生活方式和习惯。
老人怕花钱,却不小气,在闲聊中,我才知道,村里谁家有困难的孩子,老人都会接济一下,在家里,没有谁混的好或者不好,在他们的眼里,每个孩子都是一样的。
大概是这种平常心,造就了他们三兄弟的性格都特别温和,不管遇到什么事情,总是一副从容淡定的样子。
我第一次登门,老人没有特别招待,没有刻意展示什么也没有刻意掩饰什么,我看到的,就是他们家平常的样子。
我们之间有着很长的年龄代沟,生活习惯也天壤之别,他们不会表达,不清楚我心里想什么,更不知道我需要什么,他们只是默默的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不要求、不打扰。
我依然不习惯农村的环境,但不会再有夺门而逃的想法,和连先生的交往也依然磕磕绊绊 ,但也更多了对他的理解。
毕竟,这样的真实,更让我心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