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买了有一段时间了,本周末才下定决心读完,开始的时候是有些舍不得看。作者李笑来老师是一个可以把话说的很清楚的人,所以非常喜欢他的文字。《把时间当作朋友》是他最为得意的一部书,看的过程十分过瘾,而且没想到里面还藏有惊喜。
读过第一遍之后,发现这本书有如下两大优点:
排版精美,书中插画生动活泼,可避免长时间陷入书中思考而不能自拔;
逻辑清晰,说理清楚,有理论,有方法,有例证、有注释。
全书结构:
第0章:困境
第1章:醒悟
第2章:现实
第3章:管理
第4章:学习
第5章:思考
第6章:交流
第7章:应用
第8章:积累
下面摘录书中一些金句,一些我深以为然的观点!
1.每个人的起点不同, 有些人的地板是另一些人的天花板。但起点就是起点,尽管不同,可每个人都要从起点出发。……生活的本质就是这样,你想要什么,它偏不给你什么。摆脱这个死循环的方法只有一个——给我什么我就用好什么,积累到一定程度再去换能换的东西。
2.这些年我遇到的优秀的年轻人几乎都有这样的特征:他们很少对现状不满(可能是他们的优秀使他们难以觉得不满吧),他们热爱自己的生活,他们相对更不在意外界的影响,他们更专注于做事而心无旁骛,他们身处良性循环之中,当然,他们也因此每时每刻都在进步。
3.侯世达法则:完成一个任务实际花费的时间总会超过计划花费的时间,就算制定计划的时候考虑到本法则,也不能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
4.接受任务之后,什么时候开始执行才好呢?比“越早开始越好”更切实的答案是“现在就开始”。
5.人在小时候没什么事情可做,就愈发感觉时间过得慢;随着年龄增加,要做的事情越来越多,当然就愈发感觉时间过得飞快,稍纵即逝。
6.对逃避困难的人来讲,因为没有完整地完成任务,所以无论他们花了多长时间,也都有效率(相当于分子为零)。
7.大多数人都知道自己究竟想要得到什么(What),也知道为什么(Why)要得到,却始终没弄明白怎样(How)做才能得到。
8.基于过程的记录要比基于结果的记录更为详尽。
——在此处,我发现李笑来老师竟然看了三遍《奇特的一生》!我也相当喜欢这本书,这是影响我2016年行为方式的一部最佳著作!此处就是我读到的惊喜,一种不谋而合的感觉所带来的惊喜。
9.无用的事情,哪怕非常有趣,都不应该去做;而有用的事情,哪怕非常无趣,都应该去做。
10.做长期计划显然是正确且必需的,但是,并非每个人都有制定长期计划的能力。这种能力可跻身最重要的能力之位,拥有它需要挣扎、需要努力、需要从一点一滴做起。不要一上来就制定过长的计划。哪怕制定一个星期的计划,都不是很容易的事情——实际做一下就知道了。
11.没有必要做计划的原因主要有两个,除了提到过的“任务其实非常简单”之外,另一个原因是“初始状态下,我们往往并没有能力去制定合理有效的计划。”
12.最重要的任务永远只有一个——那个真正对目标的实现有帮助的任务。
13.只有经过大量的预演或者练习,我们才能够在实际执行任务的过程中有出色的表现。这也是良性循环和恶性循环之间的选择差异。准备充分的人,常常会有出色的表现,最终能够顺利地完成任务,而这样的经验会使他更加坚信提前准备的重要。
14.如果说,车是人类腿脚的延伸——使人们走得更远,望远镜是人类眼睛的延伸——使人们看得更清,计算机是人类大脑的延伸——使人们算得更快……那么,学习就是人类所有能力的延伸——使人们拥有更多能力,并且往往主要取决于你花费的时间与精力。……学习是投资回报率最高的行为。
15.对“体验”、“试错”和“观察”进行补充的,就是“阅读”。阅读是人们获取知识的更加重要的手段,当然也是相对更加需要运用心智能力的手段。
16.日常生活中主要的“沟通障碍”本质上几乎都是由于沟通双方无法让对方理解与他们的经验相悖的知识或信息造成的。
17.大脑中存储的信息要多到一定程度才可能“融会贯通”。
18.写作能力指:写出简洁、有效、准确、朴素、具体的说明性和说理性文章的能力。
19.一个人知道自己需要的是什么之后,真正的学习才算开始。
20.完全靠自己学一样东西吧——管它是什么,并且一定要学好,学到比相当数量的人都好。如果真的做到这个地步,那你就不仅是一个完整的人了,还是一个相当优秀的人。
21.“迷信权威”问题:(1)权威不一定正确;(2)对正确的权威信息很多人的理解并不正确;(3)权威可能别有用心;(4)权威可能并不存在。诉诸权威,本质上源于人们对确定的渴求。
22.很多人坚持拒绝思考,然后用天下最累的方式生活而不自知。
23.说某个人“脑子清楚”,就是指那个人的脑子里没有那些乱七八糟的、毫无必要的、不讲根据的、混淆视听的概念。
24.我们就在被环境塑造。可是,与此同时,正在塑造我们的这个环境,也是我们自己(参与)塑造的……
25.自证预言或许与人类大脑中根深蒂固的“恐惧情绪”有关——喜悦会使一个人停下行动去享受喜悦,而恐惧却恰恰相反,会引发一个人马上采取行动去避免危险。
26.很多人做不到“思维缜密”的原因:(1)习惯性拒绝思考;(2)不懂得应该如何思考。而前者往往是后者长期作用造成的。
27.不应该仅仅因为别人努力或者不努力,我们就放弃努力。
28.与其关注成功者,不妨反其道而行之——努力从失败者身上汲取经验。
29.“强”与“弱”才是自然界中真正存在的本质,“善”与“恶”往往只是弱者一厢情愿的定义。
30.看一个最浪费时间的,也因此必须回避的句型:“要是……就好了!”这个句型是用来表达后悔情绪的,而“后悔”是最浪费时间的——无论如何,这种情绪都于事无补。当人们遇到生活的尴尬时,脑子里将不由自主地冒出用这个句型所表述的念头。
31.我们所面临的今天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的过去。可是,时间的固有属性决定了它穿透的一切都将凝固成历史,无法更改——无论后悔的程度多么强烈,都无济于事。
32.人们只能听到自己想听到的,只能看到自己想看到的。
33.除时间之外,人生中的局限大多来自自身。
34.生活中有很多原本认真的交谈最终变成了激烈的争吵。发生这种情况固然有说者的问题,但更常被忽略却又更为重要的是,听者没有给出恰当的反应——该确认的时候却武断地下了定论,该回应的时候却示以沉默;说者兴高采烈的时候听者却意兴阑珊,说者努力论证的时候听者却过早开始反驳……
35.通过努力、通过积累成为能说更多话的人。
36.“自以为是”是每个人成长过程中必须经历的阶段,因为每个人生来都以无知为起点,而成长之路原本就是求职之路。
37.阅读丰富、博览群书的人,肯定拥有更强的理解能力,因为他们在遇到未知的时候,更有可能迅速地在自己已有的知识中找到可以用来类比的信息。
38.浪时间、虚度年华的人,有一个共同的特征——拼命想控制自己完全不能控制的事物,却在自己真正能掌控的地方彻底失控。
39.尽管生活不应该盲目乐观,但一定不能失望悲观。……所谓幸运就是当你准备好的时候机会来了。当一个人没有准备好的时候,对他来讲,不存在任何机会。
40. 被公认为优秀的人,往往并不“低调”,也不“平易近人”。他们不是故意这样做的。他们无意去惹恼身边那些在他们看来“平庸”的人,只不过他们无形中有这样的体会:与这些人交流,沟通成本太高。这些人当中不多见的那些心态平和者,一般都是经历了波折,才终于意识到自己应该保护自己。他们发现,有些误解根本没机会解释。于是,他们开始“谦虚”,他们学会“低调”,他们显得“平易近人”。
41.承认自己的能力有限,是保持心理健康的前提。
42.针对某个个体来说,比人脉更重要的是他所拥有的资源。
43.如果一个人的身边都是优秀的人,就往往会出现没有人求他帮忙的情况,因为优秀的人几乎无一例外都以耽误别人的时间为耻,同时,这些人恰恰因为能够独立解决遇到的问题才能被其他人认为是优秀者。
44.专心做可以提升自己的事情,学习并拥有更多、更好的技能,成为一个值得他人交往的人。学会独善其身,以不给他人制造麻烦为美德,用自己的独立赢得尊重。
45.如果一个人把大部分的时间花在工作和学习上,那么他是以工作成就为导向的人;如果一个人把大部分的时间花在享受欢乐上,那么他是以生活满足为导向的人。
46.在极端的情况下,依然支持我们的肯定是也通常只是我们的家庭。
47.知识往往会在传递过程中让交流的双方都发现新的意义。
48.所有的人在潜意识里都清楚,帮助优秀的人给自己带来的回报,很可能会比帮助一般的人更高。
49.长久的观察和思考,有益于锻炼自己心气平和的能力,反正别人如何认为、如何评价、如何议论根本没办法影响一个人所处的状态。但是,一旦某个人开始为此心烦意乱、坐立不安,甚至为此有一些无聊的举动,那么他就不仅是倒霉,而且是可怜了,因为他已经被别人左右了。被别人左右,是一个人相当可悲的状态之一。
50.积累不只限于一代人的努力。事实上,积累的信念甚至可能遗传。耐心的父母更容易培养出耐心的孩子,相信积累的父母更容易培养出相信积累的孩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