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

作者: hanhana | 来源:发表于2020-01-05 14:43 被阅读0次

    看到ted上面的一段视频,一个带着德国口音的演讲者用英语讲到了这样一个道理,你所经历的不一定都是意义记忆的东西。记忆具有选择性。往往在波峰波谷,开头结尾的时候容易形成强烈的记忆。

    幸福不是经历,而是一种记忆。虽然年收入6万美元以下的人群经历的挫败感更多,但是年收入6万元以上的人群,他们的幸福感呈现一条直线分布。

    也就是说物质财富的确会带来挫败,但是到了一定状态之后,或者借用奇点这个说法,人们的幸福感几乎是一样的。

    这样一来这个逻辑就是这样的:你必须有一个基本的物质财富(在美国现在是年收入6万美元)。然后你想体验幸福,体验过程是一回事啊,选择性的记忆可能更重要一些。

    例如在一场音乐会中本来所有的感觉都很好,但是音乐会的最后突然出现了金属摩擦撕裂的声音,会带来整个音乐会的失败感。

    所以你选择自己最强烈记忆最幸福记忆的那一瞬,然后结束,这样才是幸福的。这个演讲者讲的,当年他们有一场旅行,有一天非常的幸福高兴,于是夫妇俩决定到此为止,后面的行程全部放弃。

    因为在记忆最美好的时候停止,这才是幸福的。

    心理学是一个很奇妙的东西,人的心理真的是可以通过理性的选择而调节的,不仅是他人的,而且自己的也能够做出选择性调节。

    另外看到一种说法,人如果产生了痛苦的记忆,需要消除这种痛苦感的只是时间而已。很少有人通过时间的延长,不能够消除他的挫败感或者痛苦。心理学家并进一步推测,可能存在人脑分泌的某种特定的物质性的东西,能够消除人记忆中的挫败感。

    似乎现实生活中的确是这样。某些让我们甚至想不开要跳楼自杀的东西,放一段时间,其实逐渐就会淡漠了,甚至记忆也不可能完全唤醒当时的感受。

    如果一些人执拗于某一个点而始终不能摆脱出来,往往表现为极度的抑郁,或者我们过去称之为精神病的一种状态。

    心理学上的很多东西不仅是需要通过书本去学习,而且要通过自身的体验去体会,也可以通过对其他人的改变,在现实生活中去发现。

    文学家需要某种极端的体验,在这种极端体验中才能找到那个瞬间的感觉,并且用他们流畅的笔触记忆下来。没有改变的生活是不可能形成一个伟大的文学家的,甚至托尔斯泰在晚年还要坐着火车出走,最后客死在火车站上。

    文学记录的是人的极端的体验。

    我的父亲已经88岁了,他常常感慨怎么不注意就已经活到了快90岁了。他目前还能记得他小时候和青年时代的一些事情,周年以后的事都记不住了。

    也许是因为中年以后,他的生活没有太大的改变。就像织布机上的经线和纬线。一直沿着特定的线路编织自己的中年生活,突然发现什么事情都记不住,也没有什么值得记得的变化。

    如果在中年以后,还敢于拥抱变化,在寻常的社会视野下,这样的人就是属于不靠谱的人。上个世纪80年代我们记得的三毛就是这样一个状态。1943年出生的三毛1991年去世了。好像他对于当时台湾和中国大陆出现的重大政治变故并不在意。三毛一直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当然是一个小世界中间不断变化的人生。

    龙应台和三毛的情况就不一样,他一直生活在政治和社会的观察中,而仍然具有细节和文学的底蕴。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记忆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jaqa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