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来不参加教研活动的我,上个星期的偶然一次参加,让我对科组活动有了新的体会。
身旁的朋友知道,我每天都给自己排了比较满的工作和学习任务,所以一般的培训和教研我没兴趣,也不参与。在我看来,在现在的这个圈子中,自己默默修炼内功是效率最高,也是最重要的事。对于没有价值且浪费时间的事情,非常排斥。
在我看来,目前所谓的教研和培训,大多数情况都是一群二把刀在前面胡扯,还以为自己真的很厉害。一整天下来,才发现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太少,白白浪费了时间和精力。而且我一直有一个疑问,如果将这个培训市场化,由消费者用人民币投票决定是否花钱主动参与,那培训和教研的组织方会给自己的活动定价多少,而且保证有人参与?
自从寒假时来了一些新老师,作为老员工,我确实很想帮助他们,一是通过输出的方式再理顺整个知识体系,二也能一点点增加自己的影响力,所以想着借教研的机会,跟他们分享一些对他们有用的东西。所以从春季以来,也渐渐参与了一些教研活动,不过这个效率真是不敢恭维。
从寒假结束后,我也一直在整理自己的心得和想法,差不多每个星期都会想一个主题,也写了几篇文章压在草稿堆里。在连续准备了两个星期后,我的思路又变得很乱,不断有漏洞出来,同时又看到教研活动依然半死不活的样子,就也懒得参加了。但上星期的一次分享会,让我改变了想法。
上个星期四校区教研时,我想分享一点自己的工作心得,希望对大家真正有价值,也想换一种教研形式,便提议每个人都准备个5分钟以内的演讲,演讲话题任选。
随后我拿出自己之前写的工作总结,一个个筛选,想找出一个5分钟内能说明白的内容。找了一圈后,我比较沮丧,发现想要在5分钟内解释清楚一个有关语文的话题还真的不容易。
“哎,我为什么要提这么一个建议难为自己呢?搞什么演讲啊?”心中开始有这种声音冒出来。
“因为……因为演讲很锻炼人啊!而且也是一名老师必备的技能!”我的潜意识这样告诉我。
突然我意识到,可能其他人也会有这样的疑问,但不一定有这样的答案。
“干脆做一个‘为什么要演讲’的演讲好了。”突然这样一个念头从我脑中闪现,这让我很激动。我一直对演讲很有兴趣,也很享受那个先紧张、后放松、最后获得成就感的过程。随后便快速做了几张keynote,整理思路。这个过程真的是毫不费力,十分钟就准备就绪,随后又利用午饭时等上菜的间歇,站在街边演练了一遍。
等到下午2点钟教研开始,主持人宣布每个人可以自由上台分享。看到各位同事扭扭捏捏略显紧张的神态,感受到突然安静的空气,我真是庆幸自己提了一个非常实用的建议。无论讲的好与坏,只要站在上面,说那么几分钟,就是一次心理和头脑的双重考验。
然而,更尴尬的场景出现了——没人上台。我一面想第一个上去,打破尴尬;一面又怕我有备而来,搞得大家压力太大,反倒更不好意思站在众人面前分享自己的想法。
就在我思考这个分享要怎么进行下去的时候,张老师敢为人先,第一个走到台前。我紧张的心终于松了口气。张老师也有备而来,事先做了几张PPT,跟大家分享了她练习口语的方法和心得。有趣之余,又让我们重新认识了她。
有了第一个人,我便放心大胆的第二个上台,借着keynote讲了三个“为什么要演讲”的原因和一个自己的小故事,下台一看,时间刚好卡在5分钟。
紧接着,气氛被调动起来后,大家便随意了很多,开始都主动上台分享自己的经历。虽然每个人都在开始的第一分钟内略显紧张,但都慢慢恢复镇定,谈论的话题也非常广,有人重新做了自我介绍,也有人提出了在教学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大家也提出了一些或是看上有帮助,或是已经行之有效的建议。
这场分享持续了将近两个小时。我第一次感觉,同事们从未如此这么近距离的交谈,同时又保证了谈话的内容不是扯闲篇,而是真正有价值。这样的分享真的多多益善。
事后,我复盘思考了一下:之前参与的教研活动之所以索然无味,是因为没有一个能为活动带来活力的想法,一直延用过时的方法,做几道题,找个人讲课,结果是坐在下面的人各玩各的手机,教研的实际意义已经消失殆尽。
这次教研活动能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就在于有了一个大家都真正受益的话题,作为话题的提出者,也想为了更好的组织教研活动,我提出填补文科科组长的申请。虽然这一职位现在已经成为烫手山芋,超过半年时间没人愿意担任,但在今天,我决定我来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