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里讲了孔子自己几十年的追求学问的历程:十五岁、三十岁、四十岁、五十岁、六十岁、七十岁,七十年人生岁月,孔子这里不是讲人生进步,是讲他做学问上进55年的进步感受。
孔子说他走过了六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十五岁有志于学,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
第二个阶段,是三十而立。这个是被误传的最多的一句,被传成什么了呢?三十岁经济独立,可以离开父母自己生存了。
孔子可不是这个意思,孔子说的三十而立,还是立志的“立”,十五岁有志于学,又过了十五年,那个志向才立住。
立志其实非常难,大多数人可能一辈子都立不了志,很多人想什么呢?就是想多挣钱。这可不是志向。经济上说,他可能已经能自立了,但这并不是孔子所说三十而立的立。
什么是志向?张居正说:“学既有得,自家把捉得定,世间外物都动摇我不得。”
这才叫“志有定向”。
第三个阶段,四十而不惑。
又修了十年,对事物当然之理,表里精粗,了然明白,无所疑惑。外界一切言论事变,我都知道它怎么回事,对其深刻处、究竟处、相互会通处,我都晓得,洞然明白。
当然同样并不是说生活上“不惑”,而是在做学问上,经过了25年追逐学问,已经对学问的各方面了然于胸。
第四个阶段,五十而知天命。
还是讲守志之难啊!四十岁成了“明白人”,也就是在自己志向追逐的学问上已经是几乎“无所不知”,洞察一切了。但是,不管你是什么志向,真正要在现实生活中变成真的,就不是你学问深、本事大就能在现实世界中达成自己的理想的,还需要把他变成自己的使命一样来对待,这就是给自己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这就是天命,自己在世间的使命。
第五个阶段,六十而耳顺。
大风大浪过来了,见多了,外界的一切相反的意见与言论,一切违逆不顺的反应与刺激,既然我自己能立,能不惑,又能以天命处之,所以都不觉得刺耳,真正听得了难听的话,只要自己在完成自己的使命,别人怎么看已经不重要的。
第六个阶段,“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就是说我已经做到不用时时警惕自己要这样做,不要那样做,不需要管束自己,因为如果越了规矩法度,他自己就不舒服、不得劲、不安心,马上自动会调整过来,人生进入自动巡航,自然而然地就遵循了规矩,遵守了天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