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久以来,一直在思考聪明和成功的关系;近来获得答案的意向日益强烈。
我绝不怀疑,聪明是成功的前提、而且几乎是必要条件,但却不是充分条件,那么这一现象背后隐藏的实际规律是什么呢?我认为,至少有两点。
图片来自网络 图片来自网络查理芒格曾经提到,他和巴菲特都是极其聪明的人,但他们在年轻的时候吃过锋芒毕露的亏。身边的人很难理解他们的想法,甚至还会有意无意地加以排挤。他们两人在朋友的宴会上相遇,彼此心灵相通,惺惺相惜,从此携手走过40年岁月,就像流星或闪电一样,奇迹般地合二为一。
除了这种传说中的人物以外,其实身边聪明的朋友一直很多,各种学霸。学生时代朋友从保送清华北大到全奖的留学博士,工作以后见到前辈连拿三个不同大洲的硕博士学位……聪明的朋友们经常会有一种倾向,就是挥洒他们的才华,希望能够使周围的人、事处在自己掌控之中。因此,跟一位特别聪明的人才合作,至少在他成长的初期阶段,很容易苛责周围的人、事,自己的团队,甚至合作伙伴;他们出于天真的善意,认为复制自己的成长过程,就能够带领团队快速成功。很多天才,甚至不愿意多花时间去沟通和说服他人。
然而,很重要的一个问题是,人心的变幻正是世界上最难以用科学的方法习得的知识,是很难被预测、很难被驾驭的。即使到了今天,研究群体逻辑的行为经济学也仅仅是一门处于刚刚发端阶段的科学。个人的思维和行动随机性就更高。人的思想和情感,这种强烈的不可测因素,很容易被擅长自然科学的天才们忽视,从而导致技能运用的结果偏差。
这一点,在管理学上有个非常重要的实例,成书为《蓝血十杰》。所有常见的书评都表示这本书是在阐述十位天才如何取得了重大成就、到达人生巅峰,但我拿到书本翻阅以后,才发现作者关注的重点其实在这十位天才人生的末章,最后他们几乎都遭到了凄凉的惨败,在怨恨和无为中度过余生。造成这一切的,正是因为他们职业生涯前期耀眼的成功,给他们带去了无所不能的幻觉,使他们过分追求一切尽在掌控的确定性,几乎用数据管理毁掉了一家伟大的企业。
图片来自网络反过来看《山姆沃尔顿自传》、《普京传》,最近是《罗斯福传》,就能看到另外一种成长的轨迹。毫无疑问,他们都是极其聪明的人,但他们取得成就,很大一部分原因却是他们受欢迎的程度。山姆从高中开始就连续担任社团高级职务,深谙得到人心的技巧。后两位……不用展开了吧,两大强国史上实际连任最长,议院的成员可都不是吃素的。这两位使用了表现形式不太一致的极其高明的手腕,将人中龙凤、国之菁英荟萃一处,在很多事情上驱使数量庞大的人群支持他们的决策,为他们制定的政策忘我奋斗,真是令人思之心折的个人魅力。
他们有一些共同的特点,恰恰是对于“一般的”聪明人很难做到的:开放,谦逊,慈悲,柔和,团结。这不是口号,不是标语,而是通过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的一点一滴令人信服地传达出来的。他们不强迫不如他们优秀的人接受他们的思想,从内心深处尊重和热爱普通人的生活,积极鼓励身边的属下成为更优秀的人。
图片来自网络由此可见,聪明人要取得成功的其中一个关键,是要以开放的心态,处理好与他人的关系。
另一点,是聪明人需要有耐心。智商超群的头脑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看穿事物的实质、掌握世界某一方面运行的规律;由此,他们与人交谈时,很容易失去耐心。在天才们眼中,世界理应运转得更快、更有效、更精确,客观规律的呈现不应该经过那么长时间。
这种思维方式,就是无数聪明人吃亏跌倒的原因。万物运行,似慢实快;规律的显现,会受到很多无关因素的扰动;在重重迷雾之中透射出微光,缓慢却坚定地运转。
要达成目标,除了智慧,还需要有耐心。这一点很多人不头破血流,是无法体会和接受的。如果能在一个极其聪明的人身上看到豁达和放松的状态,那无疑已是身经百战,沧桑成熟了。
时间关系,没法深入地展开。谨以此小小的思考成果分享给我聪明无俦的朋友们,愿大家都能越成长越优秀,越生活越开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