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二月五日,加授卢龙节度使、检校工部尚书杨志诚为检校吏部尚书。进奏官徐迪晋见宰相说:“军人不懂朝廷官制,只知道尚书改仆射为升迁,不知道工部改吏部也是升迁(都是正三品,但是吏部为六部之首),敕使前往,恐怕去了就出不来。”语气非常傲慢,但宰相不以为意。
4、
二月二十八日,任命兵部尚书李德裕为同平章事。李德裕入朝谢恩,皇上与他讨论朋党之事,李德裕说:“方今朝士三分之一为朋党。”当时给事中杨虞卿与堂兄、中书舍人杨汝士。弟弟、户部郎中杨汉公、中书舍人张元夫、给事中萧澣等相互交结,依附权贵,对上干涉宰相执政,对下阻挠有司工作,为士人求官职及科举及第,无不如愿以偿,皇上听闻,非常厌恶,所以与李德裕谈话时,首先提到这件事。李德裕借机排挤掉他所不喜欢的人。
当初,左散骑常侍张仲方曾经驳斥过李吉甫的谥号,李德裕为相后,张仲方称病不出。三月五日,调张仲方当宾客分司。
5、
杨志诚对朝廷没有给他仆射官职而愤怒,扣留官告使(朝廷专送封官告身之使者)魏宝义以及春衣使(运送春装的使者)焦奉鸾,送奚、契丹使(到奚及契丹报聘的特使)尹士恭。三月七日,派牙将王文颖来朝谢恩并推辞官职。三月九日,朝廷再次以委任状连同批复赐给他,王文颖不接受,扬长而去。
6、
和王李绮薨逝。
[if !supportLists]7、[endif]
三月二十三日,任命杨虞卿为常州刺史,张元夫为汝州刺史。
有一天,皇上再次谈及朋党之事,李宗闵说:“臣一向知道,所以对杨虞卿之流,臣一概不给好的官职。”李德裕说:“给事中、中书舍人不是好官职是啥!”李宗闵失色。
三月三十日,任命萧浣为郑州刺史。
8、
夏,四月二十九日,册封回鹘新可汗为爱登里啰汩没密施合句禄毘伽彰信可汗。
9、
六月十三日(原文为乙巳日,根据柏杨考证修改),任命山南西道节度使李载义为河东节度使。
之前,回鹘每次入贡,所过之处残暴抢掠,州县不敢过问,只是严兵防卫而已。李载义到任之后,回鹘使者李畅入贡,李载义对他说:“可汗派将军入朝进贡,以巩固舅甥之好,不是派将军陵践上国。将军不约束部曲,让他们侵盗百姓。那我也可以杀掉他们,不要以为中国的法律可以忽视。”于是撤销全部防卫兵,只派两个士兵守卫宾馆大门。李畅畏服,不敢犯令。
10、
六月十六日,任命工部尚书郑覃为御史大夫。
当初,李宗闵厌恶郑覃在禁中数次谈论国事,上奏罢免他的侍讲职务。皇上从容对宰相们说:“殷侑的经术很像郑覃。”李宗闵回答说:“郑覃、殷侑确实懂点经术,但是他们的观点不值一听。”李德裕说:“郑覃、殷侑的议论,其他人都不愿意听,只有陛下爱听。”后来过来十天,皇帝宣命下达,任命郑覃为御史大夫。李宗闵对枢密使崔潭峻说:“事情都由皇帝直接宣命下达,还要中书省做什么!”崔谭峻说:“做了八年天子了,让他自己行事也可以嘛!”李宗闵脸色一沉,不再说话。
华杉曰:
李宗闵是宰相,文官之首;崔潭峻是枢密使,宦官之首。李宗闵只是发牢骚,崔潭峻则口吐狂言,所以他的话一出口,李宗闵都不敢接茬。两人对皇帝这个态度,再加上外面如杨志诚那样跋扈节度使们,文宗这个皇帝也是太弱势了。
11、
六月十九日,任命中书侍郎、同平章事李宗闵为同平章事、充任山南西道节度使。
12、
秋,七月十七日,任命右仆射王涯为同平章事、兼度支、盐铁转运使。
13、
宣武节度使杨元卿有病,朝廷讨论任命他人替代,李德裕建议把刘从谏从昭义调任宣武,从而把他从上党拔出来,不让他与山东连结。皇上认为时机还不成熟。
七月二十八日,任命左仆射李程为宣武节度使。
14、
皇上对近世文士不通经术非常担忧,李德裕建议依照杨绾的意见,进士考试论议,不考试诗赋。李德裕又说:“当年玄宗以临淄王身份平定内难,从此疑忌宗室,不让他们出阁。天下人议论纷纷,都认为这是幽闭骨肉至亲,亏伤人伦。假如在天宝末年、建中初年,宗室散处各州,就算不能安定王室,尚可各自保全性命。之所以全部被安禄山、朱泚屠杀,是因为他们都聚集在一个宫中的缘故。陛下如果能借册立太子的机会,下一道制书,允许宗室年高及血缘关系较远者出阁,并且任命为诸州高级幕僚官,让他们能携带子女出宫婚嫁。如此,则百年弊法,一朝之内,因陛下而废除,海内谁不喜悦!”皇上说:“这件事,朕早就知道它不合理,方今诸王岂无贤才,只是他们没有机会施展而已!”
八月七日,册命太子,并下制:诸王自今天起依次出阁,授给上等州府刺史或高级幕僚官职;十六宅县主,都应及时出嫁;进士停止考试诗赋。
诸王出阁之事,后来竟因为在任命什么官职上不能定案而作罢。
15、
八月十九日,加授幽州节度使杨志诚为检校右仆射,仍另派使者去慰问解释。
16、
杜牧愤恨河朔三镇桀骜不逊,而朝廷议者专事姑息,于是著书,名叫《罪言》,大略认为:
“国家自从天宝盗起,河北一百余城,没有一尺一寸为国家所有,人们看这些地区,就如同回鹘、吐蕃一样,都不敢多看一眼。平卢、汴宋、淮西受这些地区影响,也变成盗匪。没有超过五年不发生战争的,战祸绵延已经七十余年了。如今之上策,莫如先搞好朝廷治下的地区,中策不如攻取魏博,最下策为滥行战争,不计地势利弊,也不问攻守形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