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PC到移动时代,我们几乎很少使用搜索引擎了,就是因为人的因素权重不同了。传播的层面,通过人传播是最有效的。笑来老师讲到我们要努力把自己从0开始,最终变成一个大的节点。在策略层面他提出了2点建议,第一:找到一个平台,能让我们发声,也能让别人看到我们,建立自己的影响力。 如果开通了微信公众账号,可以求助朋友帮忙转发,听取更多的反馈。对普通人来说,很重要。第二点,是演讲能力。一定要想办法成为坐在台上的人,而不是坐在台下听的人。
为什么讲写作,笑来老师要讲演讲重要?我抛出一个问题。
蒋总说两者是不是有共性?确实是的。
我思考了一下,都能重复自己的时间,有复利效应,都是一对多,传播力度大,都能输出自己的价值和观念,建构影响力。
蒋总从思维的维度提供了不同的看法。他说演讲和写作思考的过程相同,思考的时间上演讲时间要短于写作。从传播上讲,演讲的即时性效果更好,文字的传播时间更广。
所以是不是可以理解为演讲在传播上属于短频快的类型?我们需要打通的其实是思维,如果有共性,那么抓住重要的点,去刻意练习思考力,在很大程度上会有很大的助益。
目前我只开通了简书平台的账号,平台过于单一,那么就意味着传播面不够大,单一依托一个平台,入口太窄。比如遇到朋友圈打不开等情况,声音就无法被听到了。多站点,从点到线、面打造。
在定位层面,我有自己明确的定位,90天增肌减脂,但是还没开始写文章,没找好切入口。
辉总说身边的朋友建议要建自己的社群,付费的社群。建立社群,让你的粉丝有聚合在一起的理由,一群人,共同做一件事情。对于我这样的小白,建议先参与社群,先成为一个KOL,然后再去建群会更好。
社群这块确实没有概念,我的理解是把用户聚集在一起,但是需要去维护群氛围,输出干货。但应该不算粉丝吧?
辉总说算的。鱼塘理论,进入了你的鱼塘,不断的小鱼变大鱼,重复购买和裂变,是一个需要养鱼的过程。这个其实即是方法又是心态,要有长线思维。
什么样的人会成为我的粉丝呢?问自己,目标人群是谁?聚集在什么地方?粉丝为什么成为粉丝?可以想想自己为什么会是某某某的粉丝。我觉得是认可,被吸引的过程。他在某一个领域或者层面特别厉害,看到差距、看到学习的点、看到价值想要跟随。所以要在目标人群聚集地,输出自己的价值,吸引粉丝关注,进入社群养育成长,不断输出干货。
1000粉丝理论说到,任何人,只需拥有1000名铁杆粉丝,也就是无论你创造出什么作品,他都愿意付费购买的粉丝,便能糊口,最难的是前100个。
所以我们当下要做什么,才能让自己从0到1成为大节点:
1.坚持日更,持续输入-处理-输出。
2.通过日更打造品牌,通过日更建立KOL核心知识。
3.通过影响力建立社群,影响更多的人。
4.成为细分领域专家,这时才更有能力变现。
今天的思考:社群层面没有概念,空白太多,需要补一下。未来可能不再是知识付费,而是社群付费。所有的商业都值得用社群的方式再做一遍,重要指数5颗心。小白要从0到1摸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