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一个采访农民工的视频,这位42岁的中年人有着50岁的面孔,他在新疆打工,回家要先坐火车到西安,再转到河南。
记者在西安车站拍摄视频时,他已经在火车上站了40个小时,两天没睡觉“票都买不到,站票都买不到,差点当天走不了,哪能睡觉啊?走廊都是人。”
他划拉着手机里孩子的照片,说:“经常不跟孩子交流,他们光知道这是爸爸,都没有什么感情”,说到这里他像是想要掩饰不好意思,突然笑得很夸张,颧骨旁的皮肤皱起来,从眼角延伸下去,想把眼睛里的悲伤挤出去,汹涌的无奈却喷薄而出。
一位工作人员接受到了这份悲伤,得知他在车上只吃了些方便面,还表示“晚上不干活的时候,不吃饭都行,也不怕你们笑话”。工作人员去食堂帮他打了饭,路上一边抹眼泪一边哽咽着说:“他说他孩子都不认识他,我就觉得太心疼了。我想想要是我宝宝都不认识我,只知道叫一声妈妈,那我得多难受。”
可这是很多农民工必须面对的问题,回家时孩子会怯生生的喊“爸爸”或者“妈妈”。孩子当然喜欢带回去的零食和衣服,但那份距离感就这么真真切切的存在着。对孩子来说,爸爸妈妈是有血缘关系的陌生人,这个事实足以让双方心碎一万次。
代价的确太沉痛了,可没有别的选择。想从大山里走出来,想要一代比一代好,就必须自己先走出来,没能力带着孩子,势必要面对分离。
大叔在接受采访时说几句话就会“哈哈哈”的笑起来,他见识过苦难,却很坦然,甚至表现得很乐观,受到帮助时会说“太温暖了,真高兴,不喝水都比吃了肉还香”。
柏邦妮曾经感叹“心里全是苦的人,要有多少甜才能填满啊”,马东说“邦妮,你错了,心里有很多苦的人,只要一丝甜,就能填满”。在困苦中遇到了一点点的微光,就能用它照亮整个心房。
这何尝不是一种英雄主义?因为知道生活不易,才更能体会善意难得,去发掘一切温暖,支撑自己在泥泞中踽踽前行。
知乎“你最欣赏的性格是什么样子”下面,有一个高赞答案,讲的是答主在支教期间遇到的一位贫困生。
男孩比一般的留守儿童要惨。十二岁的孩子,爸爸去世后,妈妈和别人跑了,他就跟着年迈的奶奶一起生活。
天不亮就要起床,挑水做饭干农活,营养不良,身躯瘦小,割麦子时一弯腰就看不到他了。每天上完课后,去放牛割草,把所有事情都处理好才能写作业,但是男孩学习成绩很好。
学校里有两个竞赛名额,老师为他报了名,中午吃饭看到他用白开水就馒头,就带他去餐馆,点了几个小菜。男孩不动筷子,老师问:“你不饿吗?怎么不吃饭呢?”男孩嗫喏着说:“我没钱”。老师拍拍他的小脑袋:“和老师一起吃饭,能让你掏钱吗?快吃吧”,男孩才狼吞虎咽起来。
男孩也沉默,但举止大方。家里很穷,唯一的电器就是一台黑白电视机,还搜不到信号,只能做摆设。在老师去他家的时候,他找了把椅子,像个大人一样,从壶里倒开水招待。
老师教育他要拼命读书。他有时间就去镇上的书店,走路一两个小时去。早上去,中午才能到,天擦黑时回来,丝毫不觉疲倦,反而很满足。
男孩真的很用功地读书,后来考上了南京大学,是镇上的第一名,特地给老师发了信息表示感谢。
真正让人感动的,不只是他用功学习。答主讲了一件事情。男孩看到一个小孩被牛角顶伤了,就飞快跑过去扯住牛绳绑在树上,背起小孩跑到医务室。
小孩父母赶过来,不由分说打了男孩一巴掌,说肯定是他不好好牵着牛,让他赔偿医药费。小孩赶紧辩解“牛是别人家的,他只是帮忙救人而已。”家长也没有道歉。
男孩涨红了脸,捂着痛处,走到门外蹲在地上哭了起来。因为没有爸妈护着,就会被欺负,没有办法。
但后来遇到这种事情,他还是会第一时间去帮别人,因为善良已经固化为自有属性了,奶奶说过“要做一个好人,哪怕做好人受了委屈,也不是去当坏人的理由。”
即便见过蛮荒,依然能保持善良;纵然生活克扣了给他的慈悲,他却昂扬向上,感恩之心常在,态度不卑不亢。只要有一点希望,就拼到底,我想这就是英雄主义。
北京高考的文科状元熊轩昂在接受采访时,记者问到:“你相信知识改变命运吗?”
他坦然作答:“农村地区的孩子越来越难考到好学校,我父母都是知识分子,在北京地区,得到的教育资源是得天独厚的,这些让我在学习的时候相对来说能走一些捷径。近几年的高考状元,很多都是家境又好,自己又厉害的人。知识不一定能改变命运,但没有知识一定改变不了命运的”。
的确,除了教育资源之外,在当今日益激烈的竞争中,特长、竞赛、甚至旅行,都会影响到孩子的升学,他们越来越难在高等学府中占得一席之地,通往明朗未来的道路越来越窄。
他们要付出更艰辛的努力,才能走出去。而这只是第一步,在日后拼眼界、拼格局的竞技场里,他们依然寸步难行,也许终其一生追逐到的,不过是别人起跑线的高度而已。他们对此心知肚明,却永不言弃。
罗曼罗兰说:“世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生活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这是真正的勇士,同情的分量太轻,他们值得敬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