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用几篇文章来回顾一下自己从进入大学以来的成长过程,特别是学术思想上的变化过程。第一篇从大一开始回顾。
还记得自己刚刚来到南开读书的时候,对经济学理论一无所知的状态:一切知识都是崭新的,都是带着神秘甚至深奥的色彩的。因为在进入大学之前,自己对于经济运行和金融市场几乎没有什么了解,所以平时看到老师和同学们对于股票、房价、经济的讨论,自己是一句话也插不上的。在当时的自己看来,经济学理论以及教授这些理论的老师们实在是太令人崇拜了,自己还有太多知识需要学习和积累。直到现在我还记得当时自己的状态:每天认真的去听专业课、记录整理笔记、课前预习、课后复习,把老师以及教材上的几乎每一句话都奉若金科玉律。
然而即使如此,那时仍然感觉自己对于经济与金融领域的了解欠缺的还是太多。所以在大一下的时候,自己选修了一个高年级的公司金融的课程,每节课都会很认真的听课、记笔记、录音,下课缠着王老师聊天、问问题。那个时候觉得自己无比的充实,每周四的傍晚跑到八里台校区上课都会非常快乐,傍晚天空的美丽景象至今想起来还是令人心情舒畅。现在回过头来看,这一门课事实上成为了我迈入金融学理论的入门启蒙课。除了在上课之外,当时自己还订阅了很多公众号浏览财经文章,尽管现在看来这些文章的质量其实并不高,但是对于当时的自己来讲,这仍然是帮助自己了解各种金融与经济现象的重要渠道。
上面说的都是自己为了尽快步入经济学专业训练的轨道所做的尝试,除此之外,还有另一个重要的分支,那就是在大一的时候学习了政治经济学。起初,我并不喜欢学习政经,因为大段的文字非常枯燥,又是纺纱又是挖煤的,总觉得说的这些事情离自己很遥远,实在是提不起兴趣来。老师的讲解也并不生动,可是考试又要考,怎么办呢,只能在每天拿着课本背诵、默写,强迫着自己去理解。为了准备期中考试,我反复的把政经教材看了好几遍,可是还是不太理解马克思的思路,更无法理解为什么政治经济学和平时所学的主流经济学之间具有如此大的差距。于是我找来了自己高考之后买的一本《每天学点经济学》,从书名上来看,这是一本地摊读物无疑了。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是把经济学家按照思想流派进行分类,分别摘抄了一下百度百科上的内容,拼凑了一部书。尽管如此,但是这本书仍然对于我在经济学方面的发展具有很重要的意义。为什么呢?因为这事实上是一本经济思想史,是一本呈现了不同经济思想的书。虽然质量不高,但是我从中知道了原来马克思的想法并不是凭空的,而是和他之前的古典经济学家们有着很多相似之处的。这实际上为我后面的经济学理论观念的转变买下了伏笔。
另外一个不能忽略的事实是,从大一下开始,自己与社会经济的现实有了接触,对于经济现象有了第一手的直观经验。这些直观感受让我产生了一个想法,那就是马克思所说的这些理论和现实非常贴切。无论是资本主义的竞争、垄断、剥削的现象,还是现实中真实存在的货币拜物教,以及资本主义对于人们的异化,都真切的展现在了自己的面前。另一方面,每次被问起怎么解释一些现实的经济现象时,我发现自己所学的主流经济理论是无能为力的。因为除了卖弄一下“市场”,“边际产品”这些名词之外,用经济学原理很难解释什么问题。每天阅读的大量的财经文章也给我了一个直觉,自己所学的主流学术理论与现实是存在很大差距的。
就这样,在这种懵懂、疑惑、成长的过程中,自己来到了大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