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 Hackernoon
编译 | 张问
编辑 | 杨舒芳
今天,FOMO 3D把以太坊的网络堵死了。大家都在等着看,那位幸运儿是不是真的能拿走价值2680 万人民币的ETH。
FOMO 3D的游戏规则看起来非常奇怪。但实际上,这是行为博弈论的一个经典案例,连哈佛商学院都在上这个课。
FOMO这个词直译过来,就是“害怕错过”,换一个比较流行的词,焦虑。FOMO 3D这个游戏,就是将你的焦虑3D可视化,用数字让你真正看见你自己的焦虑。
但其实,焦虑在任何年代、任何地点、任何人群,都存在。它可能是一种动力,但也可能会让你焦头烂额。
我们先来看看,哈佛商学院的第一堂谈判课,是怎么讲这个故事的。
哈佛教授Max Bazerman在课堂上玩了一个游戏,他拿了一张20美元的纸币,让同学们竞拍,每轮加价1美元,价高者得。但是有个规则,就是出价第二高的那个人,要支付他竞拍的价格——也就是,他喊了多少,就要付多少。
Max摇晃着手里的20美元,说“我们从1美元来起拍。”
你会怎么做?
你当然会去竞拍。为什么不呢?你有机会用1美元去获得20美元。
好,你叫价了。这时候,会不会有人去加价到2美元?当然有,同样,2美元换20美元,谁不乐意?
游戏看起来平淡无奇。但一直往后走,有意思的事情就要发生了。
假设,你现在喊的是19美元,如果拍卖现在停止,你将获得20美元,还能赚1美元。但是,你不要忘了另一个人,小明。小明出价是18美元,他是到目前为止第二高的出价者,如果拍卖现在就结束,他还是要支付18美元,并且什么也得不到。现在,对于小明来说,要么他来个不赢不赔,要么,他亏18美元。
显然,他出价了,20美元,现在的最高价。
轮到你了。你会不会用21美元,去换20美元?用屁股想都知道,你肯定要出价!
因为如果你不出价,你就要亏19美元;但如果你出21美元,你至少还能落个20美元,赔1美元。
现在竞拍变得非常有意思了。你总要用多于20美元的钱去换那20美元,小明也是一样。但参与者都不愿意停下来,谁都不想做那个第二高的人,只支付成本,却没有任何收获。
现在,你应该已经感受到了,“出价第二高者需要兑现金额”的恐怖之处。即使聪明如哈佛的学生,遇见这种游戏智商似乎也下降了。
事实上,这个游戏,有人出到了2000美元!美国西北大学的J.Keith Murnhigan教授在香港上课的时候,也玩了这个游戏,我引用一下他说的话,大家感受一下。
“现在已经400美元了,竞拍还没有停止,根本停不下来。班里的其他学生声嘶力竭地劝阻,想让竞拍者停下来,但是他们已经杀红了眼。当竞价喊到700美元的时候,我腿都哆嗦。”
“当竞价到2000美元的时候,终于停下来了,一片哗然,目瞪口呆。”
获胜的人亏了1980美元
这两个人,为了这20美元,一共给了教授4000美元。那位“赢家”是一位CEO,他后来描述自己的行为,用了“灾难”这个词。而那位输掉竞拍的人,经过很长一段时间才平静下来,他表示当时自己干了什么都有些记不清了,只记得心跳加速。
没有参与这场竞拍的人,看戏看得挺热闹,肯定会想,“幸亏老子没玩要不就惨了”。从理性角度,不参与游戏是最正确的选择。
但人类总是能把事情变得很糟糕。就像你看到的一样,人们疯狂地竞价。这些行为有很多因素,厌恶损失、厌恶不公平等等。不管采取哪种行为,都会在行为博弈论的范畴中。
这个游戏是一场“消耗战”。消耗战的意思就是,玩家会变得很疯狂,所产生的行为到最后都是非理性的。一些经济学家和生物学家帮我们研究了一下,他们找到了2个消耗战的核心点:
1. 获胜的回报期望是0;
2. 人类玩这个游戏,会输的很惨。
其实,以太坊上的FOMO 3D,就是这个经典游戏的另一个版本。
是不是很绝望?你一定有个问题——这种游戏,有没有可能赢?
答案是有的。
我举个例子。还是那个20美元的游戏。班上有一个聪明的同学,叫小红。她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说,“我这儿有一个自动程序,只要你们出价,它会自动加价100万美元。”然后在所有人面前启动程序,而且程序也没有任何办法可以停止。
接着,小红最先出价,1美元。
你还会出价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