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逻辑?逻辑并不像哲学教科书讲的那样深奥难懂,剥开逻辑学术外衣,探究它的实质,其实它并没有那么神秘!逻辑是什么呢?通俗地讲,它就是人们思考问题,写文章,说话时的秩序,也就是说,你要想将你的想法,观点转告给世人,你就得将前因后果有序地表达出来,不能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到头来语无伦次,叫人听得一头雾水!这是语言逻辑混乱!语言逻辑混乱,折射出思考者思维杂乱无序,行为上的不安定。如果学会逻辑,就懂得了同一律,不自相矛盾律,排中律的道理,就能合理安排说话,用白话讲,该说什么,不该说什么,先说什么,后说什么,在表达之前就安排的井井有条,这就是有逻辑。逻辑这个名词,是从西方哲学那里翻译过来的,其实,所谓逻辑这种表达次序方法,在几千年前的中国古代早就应用了,只是不叫这个名而已,如2500年前的《大学》,就是讲学习次序的。如何达到至善呢?它的次序是:知至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也。这就是中国的学习逻辑。而且中国上下五千年,经典浩荡,哪篇文章都是思路,次序严谨,要不,怎能流传几千年而不腐朽呢?!所以,我们不必迷信这所谓的逻辑,也不要被那文皱皱的抽象概念所迷惑。就如孔夫子教导:“君子之道费而隐,夫妇之愚,可以予知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夫妇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者,虽圣人亦有所不能焉。......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意为具有美德之人的品德及道理,虽广泛而深刻,连普通人都能理解,但它的最高境界连圣人也有理解不了的。普通人虽然不会迅速理解,但他们一旦理解了就要践行。可这些,连圣人亦做不到。古圣贤说,君子之道来自于普通人的言行,但这言行之至高点,只有明智之人才能达到。同理,我们今天讲逻辑,就要去伪存真,让逻辑这个外来名词曝光于天下,让逻辑这个神秘高深的思维整合规则简化于众,让众人明白,所谓的逻辑之理,人人都在用,只是你没有意识到而已。因为大学中文系才学逻辑学,厚厚一本书,看着就让人发愁!那么普通人咋用逻辑呢?你每天要上班,当你做完一件工作后要向主管领导汇报工作成债,是不是要将你的做事方式告诉领导。大概也有领导缺乏逻辑意识,不听过程,只关注结果。这样做的不良后果是,丢掉了很多有价值信息!因为凡事都有原因,过程,结果。忽视下属做事过程逻辑,一会挫伤员工积极性,二会让员工养成只听结果,不关注过程的浮躁急功近利的不良作事风格,忽视逻辑学习,言行纷乱,记的当年在大学学习,一位博士教授给我们讲的一句话很让人难忘,他说,学习有计划,心中开红花,学习无计划,好像睁眼瞎!今天我们谈逻辑,是否也编一句顺口溜:做人懂逻辑,人人信服你,言行无逻辑,诚信无法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