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怎样谋求人生的幸福之道?

怎样谋求人生的幸福之道?

作者: 锦度 | 来源:发表于2020-03-01 20:49 被阅读0次
    春秋左氏传

    人的一生都在追求幸福,什么是幸福?怎样谋求自己的幸福之道?《左传》中有人生的真谛。

    黄向军老师在讲第四讲的时候跟我们谈到了人生的三立:立言,立功,立德。能做到这“三立”者是为不朽也,而“立德”是最高的不朽。何为“立德”?人人都可以建设的内在生命价值就是“立德”,而前人所立的德是我们可以借鉴的捷径。

    牛顿曾说过:“我之所以成功,是因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们对自己的人生迷惑时,不妨去研究学习国学,去研究古人的智慧看他们是怎么谋求人生的幸福之道。

    每个人所追求的东西不一样,只有你自己不断去修身,去净德,找到自己对生命的认同,这才是生命的根本。

    《左传》的“立德”就是追求人生的幸福之路,那每个人自己灵魂的“德”需要注意什么呢?

    第一,对自己生命的认同,儒家认为,它是很私密的事情,自我性很强。自己对自己生命状态的认同,是自己的感觉。没有这种主观体验,就证明,还没有形成自我灵魂的认同。

    简单来说,对自己生命的认同它是自己对自己生命状态认同的一种自我体验,是自我内部的肯定和认识,我知道我自己追求的是什么,并且我只知道我为什么要这样做。

    举个例子

    《知瑩对楚王问》

    出自《左传》的故事,成公三年记载,楚国与晋国争霸,两国交战,晋国虽大败,但是俘虏了楚国重要人物楚国公子谷臣,还保留了楚国参战贵族尹襄老的尸体。楚共王想用晋国的大臣知瑩做交换,晋国也愿意这么做。楚共王为知瑩送行时问知瑩:“你恨我吗?”

    知罃回答说:“俩国交兵,臣没有才能,不能胜任其职,做了你的俘虏,你不把我杀死涂鼓,使我回国受刑,是你的恩惠。臣确实无能,那能怨恨谁呢?”

    楚共王听了很是感兴趣又问:“那你感激我吗?”

    知瑩回答:“俩国为了国家利益,为了解除老百姓的痛苦,各自抑制怨忿,以求相互谅解宽容。俩国释放俘虏,以求建立友好关系。俩国友好,我不曾参与,又能感谢谁呢?”

    楚共王越发来劲了,问:“那你回去后,怎么报答我呢?”

    知罃回答:“臣但当不起怨恨,君也但当不起恩德,无怨无恩,不知报答什么。”

    楚共王越发好奇了,那我要问清楚:“话是这么说,但你必须把你的想法告诉我!”

    知罃回答说:“托您的福,受缚的臣子的骨头回到晋国后,我们国君把我杀了,我死而不朽。假如受国君恩惠赦免了我,把我交给您的外臣荀首,荀首请示我们的国君,按家法在宗庙为我定罪,也死且不朽。假如得不到(晋君的)同意(杀死我)。而使我继承祖宗的职务,轮到我担任国家大事,,带领部分军队保卫边疆,虽然遇上楚国将帅,也不能违背使命而回避。我将不怕牺牲拼力作战,没有二心,以尽做臣之理,这就是我的报答。”

    知瑩的意思就是我尽了我做人的本分,尽心尽职,我就是不朽的,我对的起我自己的良知和使命,就算是死也是死得其所,我活着不欠谁的,死了也不欠谁的,我只终于我的国家。听他这么一说,楚共王没有多言,就把他送回了晋国。

    由此可见知瑩是个活的很通透的人,他有着对自我生命的充分认同。

    第二,对自己生命的认同,这种体验虽然很私密,是别人看不透的,所以,这这种认同必须有真实的客观依据。对自我生命价值的认同,作为一种感受,如果没有真实的依据,就等同于自我欺骗。

    这样的依据又是什么?

    依据就是我们所信仰的文明,从思想高度看人类文明,迄今为止,只有三个文明达到了哲学的高度:古希腊罗马、印度和中国,给出的灵魂幸福路径,可谓够高,但是,它们三家彼此不统一。

    比如日本,作为中华文明独立出去的分支,它在骨子里对灵魂的幸福是绝望的,它们的灵魂幸福之路是高度不足的,只能向中国、西方再学习。

    再如历史上自己消失的波斯文明,它的国教:索罗亚斯国教,就是倚天屠龙记中的明教的根源,崇尚黑暗与光明的对立。它的灵魂幸福之路也是高度不足的,所以它的哲学也很难让灵魂得到安宁。

    而现代西方思想,整体上基督教气质很重,光明与黑暗对立,让它提出的人类自由幸福之路,显得多少有点摇摆:印度文明整体上宗教气息,都主张到另一个世界去追求幸福,太出世了。儒家为主流的中华文明,不搞二元对立,也不搞出世超越,直接在现实中确立了幸福的路径。

    讲的这么抽象,我们具体一点就是儒家为主流的中华文明它就是主张主动型的人生,人应该主动地去追求自己的幸福。

    《左传》中所展示出来的就是儒家的给出的幸福路径:主动型灵魂,在儒家看来,在茫茫的黑暗中,我们尽管可以被黑暗笼罩,但谁也剥夺不了你我心中的光明。也就是黑暗的破除,要靠我们自己去破除,希望就在黑暗中,希望就在自己手中,无需去另寻天国。

    在儒家看来,你懂得人世间的“礼乐仁义”正能量地活着,你就是找到了幸福的路径啦。

    例如:子路之死

    子路

    子路名仲由,是孔子的学生,以政事见称,为人伉直,好勇力。孔门七十二贤之一。在这七十二贤之中,还有”孔门十哲“,子路也在这十哲之列。

    生性好勇,入孔子门下后努力磨砺身心,终成一代贤哲。

    鲁哀公十五年,卫国发生内乱,被流放国外的太子蒯聩心有不甘,于是买通关系混入王宫,劫持了卫国执政大夫孔悝,意图篡政夺权。当时孔子的两个弟子子路和子羔都在孔悝门下做事。子羔闻讯慌忙逃离卫国,子路本可避开这场祸乱,却挺身而出,持剑入宫,要求蒯聩放了孔悝。

    在搏斗中,子路寡不敌众,身上遍是伤痕。被人砍断了系冠的缨,头发散乱,冠帽将落,子路言语“君子死,冠不免”,遂放下武器整理冠发。而后,重伤倒地,蒯聩命人将子路剁成肉酱。

    对于一个是从叛乱中逃出来的子羔和一个是返回去英勇就义的子路两个人不同的做法,孔子却认为他们都没有错。孔子对自己的学生特别的了解,在事情发生前他就预言:子羔会明大义善保身,子路太勇猛,容易丢性命。

    由此可见,孔子是因材施教,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礼

    就好比石头向下落,羽毛空中飞,都是万有引力和空气运动共同作用的结果。孔夫子开创的真正儒家,从来不约束每个人的个性,从来不限制每个人的自由,只要你遵循“礼乐仁义”的根本原则,你就能找到符合自己生命现实的生命价值之路,就能实践自己的灵魂幸福之路。

    有人可能会说《左传》讲了这么多,我还是不明白,怎么才能找到自己的幸福之路?

    《左传》告诉了我们什么是幸福,但幸福的标准没有告诉我们,因为每个人心中所追求的幸福不同,标准当然得自己去确立,但是实现幸福的路径却是一样的。

    我们要想人生过的幸福,我们就得主动去面对生活、挑战生活、就得拥有自我的能力、发展的能力、生活的能力、学习的能力,综合均衡运用这四种能力的能力,就是幸福的能力。

    所以幸福不在天边,它就在人间。

    简而言之,你能把儒家的“礼乐仁义”在生活中理解的越透彻,运用的越灵活,你就越幸福。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怎样谋求人生的幸福之道?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jnkk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