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关注我们,每天更新各种书画资讯!
谢无量以"孩儿体"饮誉书坛,作品追求返璞归真之美。当然,最初人们称谢无量书法"孩儿体",未见得一开始就是褒扬。社会上对这路书写率意随性、字形欹斜歪扭的书风不乏揶揄、戏谑。
谢无量书法,单字笔画上时常断开,上下字之间也少牵丝连带,然而笔断意连,笔画讲究俯仰向背,笔势似奇反正,气息圆通,浑然忘我,这确是窥得"二王"神韵,并且也作出变化,删繁就简,不斤斤计较于高妙、复杂的技法层面,而是 追求散淡、自足的艺术气息,再糅入自身"稚 拙"的审美理想,从而塑造出自家的书法面目。
书法写"熟"易、写"生"难,写"巧"易、 写"拙"难,谢无量追求则是稚拙、生趣,"复归于婴儿",这其实是更高的精神层次了。
婴儿的世界纯真、自然,未经雕琢、没有机巧,因此老子以"婴儿"比喻"道"。同一时期的李叔同,出家后改名李婴,以示脱胎换骨、返璞归真。大凡这类高明的艺术家、大德之人,往往其终极都是回归本真、明心见性。
追随孙中山,是谢无量人生的一大重要转折点。那是一九一七年。孙中山撰写《建国方略》,驰函约见谢无量,征求意见,成立大元帅府后,先后任命谢无量为大本营参议、特务秘书。
一九二四年,孙中山北上,十一月从广州抵达上海时,电邀谢无量同行,等谢无量赶至天津,孙先生却已然病危。在谢无量护送孙中山到北京后的三月份,孙中山病逝。谢无量悲痛难耐,作诗、联哀悼,诗云: "浅浅春池曲曲廊,阑干寸寸是回肠。多情花底缠绵月,纵改花荫莫改香。"联云:"别有壮心营四海,笑人揽臂作三公。"
孙中山去世后,谢无量对时局感到失望,将主要精力转移到学术、教育、书法艺术上。虽然在一九三〇年受于右任之邀,又出任国民政府监察院监察委员,但只是挂职,不理监察事务,潜心著述,在三五年的时间里,出版刊行了《李白》《中国古田制考》《楚辞新论》等,在 乱世中守护学术净土。
世事纷纷扰扰,谢无量也疲于奔命,思想上渐渐发生了大变化,由积极入世的儒家理想,渐渐转入释、道,研究佛教,研究老庄哲学。
知天命、奔花甲之年,他的"孩儿体"书法也渐趋成熟,这种成熟不只是技术层面上的笔墨娴熟、从心所欲不逾矩,更重要的是思想上的升华。等到一九四〇年代,谢无量养病于青城山, "只为青城返故乡",久违的山林生活更是滋养了 他的精神世界,他的人生观、生活方式,也跟魏晋人越来越契合了。
在蓉城这一时期,谢无量创作出大量的诗歌、书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谢无量写诗给刘厚祜:"久闻庄蝶能相化,斗室清谈净客魂。"这种"清谈"思想上的深刻转变,谢无量书法也在四十年代后达到了神凝气敛、简淡冲和,一任自在的境界。
社会上流传着不少谢无量的"逸事",如"不饮也醉宦场家""一两黄金一个字"等,行事作风也颇有"魏晋风度"。这种"近乎玩世",甚至被人指为"不自拘检,已属怪人之目",在民国也颇多同类现象。对于谢无量而言,也唯有性灵的解放,笔下才能有那种天真、浪漫,进而由技入道。
谢无量的书法得益于碑帖兼容,取法多样包容,虽然不同的学习阶段,碑帖各有侧重,但并不刻意于碑帖之争,而是碑帖兼蓄,用笔方圆兼备, 笔到意到,结字古拙生趣,气息朴茂,神清骨健,达到了博通无碍的境界。
"太刚易折,太柔易靡",谢无量明显区别同时代学北碑一味霸悍、狂野的书家,笔下百炼钢化为绕指柔,显得从容、悠游。
欢迎微信搜索"北京市中艺燕京书画院"关注我们的公众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