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念-课改的灵魂
在课改名称漫天飞舞的今天,对于一个有浓重教育情怀的我来说,无意纠结揣摩这些关乎课改的名称,有意去关注各项课改中的先进理念,移植、内化,形成自己的观念,外化于行……
“这段时间,影响语文课了。”-这是一位教育先行者在最初实践“课程整合”时发出的真诚的声音!但“课程整合”做还是不做?全在于教育行者们自己的观念意识,利与弊的权衡,舍与得的权衡。我,是一个积极的响应者,一个依据是“阅读课程化 阅读课内化”的观念意识,阅读的重视程度一目了然-纳入课程;时间在哪里呢,课堂!那就需要我们删繁就简,主题归类,而这,就是整合的力量。另外一个依据就是孩子们的表现,课堂上的他们快乐参与、思维活跃、生成精彩,舞台上的他们陶醉其中、自然灵动、绽放灿烂。还有什么比这更有说服力呢?
课堂-课改的试验田
课题确立课-小组中的每一位成员提一个最有探究价值的问题!你认为什么是最有探究价值的问题!把小组内你认为最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写在卡板上。
这是课题确立课核心环节授课老师的三句话。什么是最有探究价值的问题?我觉得对于小学五年级的孩子来说,不是轻而易举可以下定义的,如此,不如反行其道,其实老师的第三句话就不错,“你认为”这三个字特别好,其实就是小组成员行使“红帽子 直觉判断”的权利,孩子们最初对“最有探究价值”这几个字的理解是停留在表面的,并未深入到对“内涵”的理解,所以“寻找最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对于初始阶段的他们而言仅是一种直觉,而随着时间的更迭,思维能力的熏陶,孩子们会从“直觉”走向“内涵”的。
诗文美读课-从刚才的学习中,你领会到了一种什么样的学习方法?这是授课老师在与学生合作美读了4首诗文之后提出的问题。特别的棒,承上启下,即是对前节课美读方式的总结,同时又开启了这些美读方式的运用模式,最关键的是,主体是学生,学生先总结,小组合作再运用,这是一个睿智老师的高明之举。
论据分享课-老师出示汇报格式:我们探究的问题是-------。
我们找到的论据是-------。
我们得出的结论是-------。
对于初始阶段的孩子们可以出示汇报格式,当思维训练到一定程度,可以脱离格式,小组合作商量自己组的汇报形式,不拘泥,多元化,如此,其余小组评价也会多元化,展示者和评价者的视野、思维都开阔了,还有可能为后面的“报告习写”做铺垫,积累素材。
水墨画-这是美术与语文两学科的整合课。“跑步运动”、“跳远游戏”、“笔尖芭蕾”,孩子们在这些灵动环节的引领下快乐地参与着、创作着、分享着……孩子们快乐参与的状态源于老师心中以人为本的课堂观念,心中有人,自会行中有思。
报告习写课-探长领着探员推选小组内2篇报告准备分享,其余小组选择黄、黑、绿三顶帽子进行评价。教师可以在学生评价的基础上对评价者进行评价,这种评价既是对评价者的评价,同时也引导了后来的评价者,聆听者评价展示者,老师评价聆听者,一环扣一环,目的是引领孩子们从两方面进行评价,一是展示者报告习写的形式,二是展示者报告习写的内容。
不管是课堂设计还是教师点评,都是基于课堂目标而实施的,这是课堂的知识线,同时还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心里特征,这是课堂的情感线。小学阶段的孩子天真活泼、童真童趣,爱比赛,不服输,为此,我觉得:课题确立课的目标就是通过寻找最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而推选出“最佳探探”、“最佳探员”;诗文美读课的目标是以美读促理解,以美读促积累,以美读促兴趣;论据分享课的目标是基于课题确立课为课题寻找论据,从而推选出“最佳究究”、“最佳学究”、“最佳小博士”;报告习写课的目标是串联课题及论据生成文章,最终推选出“最佳小作家”。
人-课改的源动力
课改的目的是推动人全方面的发展,而课改的发生地在校园,所以这里的“人”就是校园中的大人和小人,即老师和孩子。
大人要有敏锐度和思考力。“早晨上学,来到咱们魏风校园,耳朵里听到的广播词是什么?”你是否是个观察细节的孩子?你是否是个敏锐的孩子?在此体现!在孩子们的脑海中播种“敏锐”的种子,说明老师平时就爱关注细节,敏锐度高;老师的敏锐度来自于校长的熏陶与引领,凌建红校长深受习近平主席“一带一路”的启迪,思考出了“一校带多校”的引领方针。思想统一,上下齐心,未来怎能不明亮!
小人多元发展灿烂绽放。课堂上快乐参与、思维活跃、生成精彩;舞台上陶醉忘我、自然灵动、绽放灿烂;生活中质朴可爱、懂得感恩。这样的画面是多么得美好,它值得我们去追随、去改变、去创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