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周开始,班级告状现象突然频繁,谁谁谁在教室追跑,谁谁谁说了不文明的话,谁谁谁做了不文明的动作,谁谁谁打到了谁谁谁……诸如此类鸡毛蒜皮的小事都成了告状的素材,这让我有些困惑,一年级时,我们学过《不要告状,除非是大事》,且一直以来贯彻的不错,为什么突然又都爱上了告状?
反思了最近一段时间的班级状况,又回忆了一番一年级时的班级常规管理,想到了几点可能:
1、原有社交技能不再满足现阶段心理需要
一年级时,考虑到孩子们初入小学校园,不懂如何与同学相处,不懂感知自己和他人的情绪,不懂正确表达情绪,我会经常带着孩子进行情景模拟,在模拟中引导孩子们明了情绪,并在班级开展头脑风暴,思考怎么应对各种状况,孩子们有了切实的方法指导,告状的情况自然少了。
而这学期以来,我们很少再开展这样的班级头脑风暴的活动,而是陷入“打补丁”的思维模式,出现一个问题补救一个问题。我像打地鼠一样不断解决着一个个出状况的孩子,却忽视了集体大众的力量,忽视了此起彼伏的状况背后更深层次的原因。
升入二年级,并不意味着孩子们各方面的能力都随着时间流逝逐步增强,面对伙伴们的心理变化,以及更加复杂的社交情境,孩子们的社交技能也需在学习中不断迭代更新。
微班会在任何年级都是不容忽视的教育手段,面对问题,光解决问题不够,还得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否则将陷入疲于奔命的“打地鼠”状态。防微杜渐,教会学生“自立”,才能将班主任从日常琐事中解放出来。
2、希望求得老师关注
这学期以来,我发现孩子们对于批评指责比以前更加敏感,非常反感其他同学当众指出他们某点不足(即使只是描述事实),当着老师的面“被告状”时,他们会忍不住辩驳,甚至不惜撒谎以挽回在老师面前的形象。
二年级的孩子更加希望获得老师的认可,也更加希望自己能“表现好”,获得老师更多的看见,从而得到班级特殊地位。比起一年级,他们更加在乎自己的形象,对批评指责更加敏感,也更热衷于指出别人的错误以彰显自己的“正确”。告状,也是在求得关注。
由此,我想到魔法树中一个还没运用过的小工具——守护天使,让孩子随机抽选一个孩子,成为他的守护天使,在接下来的一周为他做一件好事,给他写一个鼓励贴。这样每个孩子都有被关注,每个孩子都能为他人做出贡献,成为有力量的存在。
3、没有非暴力沟通意识
《教室里的非暴力沟通》、《教室里的正面管教》、《无错区教室》……答案存在这些书里,可惜我还没有看完。
实践中明知不足,又在实际中不断跌倒,书单列了长长一条,阅读速度却十分感人,切切实实印证着“买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
4、师生关系告急
当孩子们频繁来告状时,也在敲响师生关系的警钟。今天我和孩子们说:“你们总是来找老师告状,是想找老师来做什么呢?变成狮子来批评其他孩子们?我可不想老是生气,老是练狮吼功。”孩子们笑成一团。
可在平常的日常交际中,我和孩子们聊天很少,孩子们如果想来找老师闲聊,大概只有告状这个话题了吧!
班级和谐融洽的学习共同体的创建,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愿每一次反思,每一次记录,都能推动自己不断前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