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唐五代十国的小说是较冷门的。除了一个电影《满城尽带黄金甲》之外,没见什么较大影响力的作品。
普通作者,对黄巢也许听过"黄巢杀人八百万"、"吃人"。对朱温,只是以讹传讹说他是个扒灰佬。关于五代战神(十三太保之一)李存孝,可能听说过。
至于庞勋、王铎、高骈、丁会、李存勖、李嗣源,熟悉的人就很少了。
唐宋变革的根源基本要在唐末或五代里找。可由于大多数史料毁于战乱,今人想真正了解这一段历史,好难。
本来,《旧五代史》史料最详实,可今天流传的是"析本",从《四库全书》中摘出来的。《新五代史》和《资治通鉴》中,记录同一件事,也出入较大。有多大呢?看一看,方积六先生1980年代写的《黄巢起义考》就知道了。
说实话,吕思勉的《隋唐五代史》我看不明白。我个人觉得“陶懋炳、张其凡、曾育荣”合著的"中国历史 6 五代史"最好,除了太厚、内容多。沈起炜"中囯历史大讲堂"《五代史话》很简洁、提纲挈领,很不错。
写五代题材小说,就像是拿"判官笔"或上官金凤的"子母龙凤环"参加武术器械的套路比赛一样。写的人绞尽脑汁、看的人云里雾里。因为太多唐末的东西同今天出入过大,你交待得多了吧,行文速度慢、铺垫多,可读性差。而不交代,读者就不明这件事发展轨迹为什么是哪样的。
写一篇五代皇帝的生平,少说要五六千字。偶尔想,把这时间用于写四五个"八百到一千字"的小豆腐块,效果是不是会更好?
说实话,一篇六千字文,在读者看来,就是懒婆娘的裹脚布--又臭又长。生活节奏如此快,读者寻求的就是个开心放松,写手又何必要故意"深挖"给读者添堵呢?
既不能使自己抑郁,更不能让读者郁闷,这是一个写手的觉悟。
行家说,写穿越文,最好的时间段是明代。南美洲、东南亚高产农植物的引入、近代枪支火炮轰轰轰,写的人轻松、看的人过瘾。写唐代就悲剧了,门阀世族、文官士大夫、太监(神策军中尉、枢密使、藩镇监军),他们的思维方式同我们今天的平民,真的不在同一个频道。
民国才子张恨水的《水浒人物论赞》,写得真好。可惜自己功力不够,既放不开,又收不拢。写精品短文也不易呀。但这也是个突破方向。
大家的时间都是碎片化时间,忙里偷闲写写/看看网文。二百字左右的段子体更适合读者。
最近在简文里看到一篇"对话体"的小说,全凭一段对话接一段对话,推动情节发展。这让读者读起来轻松不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