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幸运就是某一天你遇到一种思想,这种思想恰好改变了你原有的思想。坐在名师培训的课堂上,我庆幸自己有机会遇到这种思想。参加培训前,我是一身的疲惫和一腔的不满。经历了三个月的网课,学生的思想已经懒散不堪,我埋怨课堂的沉闷,埋怨备考的学生没有学习的状态,埋怨学生越来越不会思考。我急切地想寻求一种方法来启发我,帮助我。
“善学者师逸而功倍,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那为什么我就遇不到善学者呢?陶继新老师的讲座点醒了我:教师是不是点燃了学生想学的欲望?是啊,每天讲得口干舌燥,每天累得身心俱疲,而学生仍然一头雾水,考试成绩平平。低效甚至无效的课堂不是教育而是戕害。
三天的讲座都是围绕“回归教育的根本,增效减负”来展开。几位讲座的老师一个共识就是:学习的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教室是学生学习的场所而不是教师表演的舞台。教育的根本就是唤醒学生学习的兴趣。雅思贝尔斯说:“教育就是用一片云唤醒一片云,用一棵树摇动一棵树。”教育的根本就是唤醒。彼时我回想自己的课堂,又迅速翻阅了钱梦龙老师的课堂实录,发现我是在灌输而钱老师的课才叫启发,才是唤醒。刹那间我明白了,不是学生笨,而是作为教师的我的教学水平不够高,教育智慧不够深啊!
我下定决心好好领会讲座老师们的教育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以便于指导自己的教学行动。整理一下,我决定做好三方面的工作:
(一)课堂
语文教学的本质上就是语言教育,那么以后我上课要关注的点就是学生通过怎样的途径进入文本的?是通过浮光掠影的阅读一知半解的猜想还是通过对文本词语句子的理解、咀嚼和品味?现在我已经有了清晰的认识和初步的行动,以后我会更加坚定实实在在地品读词语和句子。其次始终明白教师的主导地位、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为主体”是教学的根本立足点和出发点。着眼于学生的“会学”,教师着眼于“善导”。学生的“会学”和教师的“善导”在教学过程中的互动,必然呈现为一个“训练”过程——“训”就是教师的引导、指导,“练”就是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的基本形态。最后重视课前预习。以前我总认为预习就是读课文,标自然段,扫除文字障碍。当我听完张利平教师的讲座后,我才恍然大悟:课前预习是要有目的性的,要带着问题走进课堂。以上三步都是在训练学生自学、质疑、思考的过程。通过长期训练,一定能够构建起学生由未知到已知的过程。
(二)作业
提质减负,不是单纯减掉课后作业,而是减掉机械性、重复性作业,提高含金量的作业。以前我没重视过作业,只是单纯地留练习题。从现在开始我要留意作业,留心设计作业。如《海燕》一课的课后习题:
1、除了海燕这个主要形象,文中还有海鸥、海鸭、企鹅和狂风、乌云雷鸣这两组形象。选择其中一组形象,想象一下:如果海燕要向它们表明自己的心志,它会说些什么?试以《海燕的宣言》为题写一段话。
这种作业不是单纯地分析课文形象,旨在创设情境进行写作,读写结合。
2、阅读后面的链接材料《日》《月》,了解其写作背景,想一想两篇短文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和思想。在《日》中,作者主要写光和热,同时提到了冷;在《月》中作者主要写冷,却同样提到了光和热。联系起来阅读,你对两篇短文的主题是否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文中有一些含义隽永的语句,可以找出来细细品味。
这种习题由课内迁移到课外,比读理解课文主旨。这类作业既有趣更有益。
(三)提升自己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读作舟
教学相长是教师成长最美的状态。知识的更新,信息的爆炸时代,教师更要与时俱进。怎样规划自己的成长之路,那就是读书、写作、科研。
“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感谢培训的名师,感恩名师的培训。
张利平老师从“教与学”的内涵出发,依据义务教育新课标准要求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结合丰富的实践案例,深入分析了“以学为中心”的结构逻辑及实施方法,重点阐述了教学评一体化的实施路径。
江老师《名师成长路径与策略》的讲座可谓语重心长、娓娓道来。江老师从“有情、有心、有业、有成”四个方面深入浅出地启发教师修炼为师时的初心,历练对“教师”这一职业的敬畏心,淬炼自己的教学功底,努力提炼教学效果。江老师的话语“抽丝剥茧”般既有理论支撑,又富有现实意义,字字句句都在鼓舞着我们牢记为师的责任义务,从终身发展的视角,前瞻的意识来设定自身成长的目标与追求,用时间和勤奋努力实现专业和成就引领。
“征途漫漫,惟有奋斗。”江老师的专业成长与发展之路给了我很大的心灵冲击。我想今后我们会带着更多的思考和感悟,钻研教学反思成就更好的自己,更美的自己!
“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感谢培训的名师,感恩名师的培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