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火爆全球的可口可乐,在1927年进入中国市场的时候,受到了中国人的冷落。只是因为他当时起了一个奇怪的名字,叫做“蝌蝌啃蜡”。
也难怪受到冷遇,看到这个名字,你会有食欲吗?“蝌” 这个字让人联想到黑黢黢,黏糊糊的蝌蚪,“蜡”这个字让人联想到味同嚼蜡。虽然这个名字只是对英文的简单音译,但是用的这两个字导致中国观众直接将蝌蚪和嚼蜡的心理投射到了可口可乐身上,让人忍不住地排斥与厌恶。
所以可想而知,可口可乐在中国的反响异常的惨淡,几乎是无人问津。
好在第2年可口可乐公司意识到名字和不同国家文化的强烈联系,于是公开登报用350英镑的奖金征求译名,最终身在英国的一位上海教授击败了对手,用可口可乐这个名字拿走了奖金。
可口可乐这个名字不仅发音上与原名非常相像,并且名字听起来非常喜庆,符合中国人讲究团圆,同乐的文化习惯,因此打开了中国市场。
这个例子生动地诠释了库里肖夫效应:眼中的世界其实,就是内心的世界。将一个毫无表情的演员镜头后面分别加上三个不同的场景,第1个场景是一张桌子上摆了一盘汤,第2个场景是一个躺在棺材里的女尸,第3个场景是一个小女孩在玩一个滑稽的玩具狗熊。
结果观众对演员的表演大为赞赏,他们认为演员看着那盘汤时陷入了沉思,看着女尸时表情如此悲伤,而观察女孩玩耍时,表情是如此的轻松自然。
不同的人对相同的演员同一种表情,却产生了不同的解读,这个就叫库里肖夫效应。这是因为观众将自己的经验投射到了眼前的镜头中,产生了自己的联想。
换句话说,同样一个相同的客观世界,不同的人看到的其实只是自己的联想的心理投射而已。
同一种饮料,同一个英文名字,只因翻译用的字不一样,就让消费者产生了不同的情绪反应。甚至消费者自己都没有意识到,潜意识里就对不同的名字产生了厌恶或者喜爱的情绪。
所以我们起名字的时候,一定要选用能引起美好联想的字眼,因为名字不只是一种代称,很多时候它能带来各种情绪投射。影响人们对这个人或者这个东西的喜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