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听吕思清老师的现场,因为是致敬贝多芬专场,所以有很多快板、慢板和柔板的乐章,我的主要感受是技法很厉害。但返场的时候(吕老师返场3次,感动),吕思清老师说:他的美国同行们已经把明年5月的演出都取消了。而他感到很幸福,在这个时候还能站到舞台上,用音乐来抚慰大家,用音乐来支持过去一周以来青岛的经历。语闭,第一首返场曲目是《梁祝》。一下子被击中,我的眼泪30秒就流了下来。因为戴着眼镜,因为左右都是人,我也不好意思擦眼泪,就默默的哭了一首曲子。我找不到合适的语汇去描述听吕老师《梁祝》现场的感受。只想说,无论懂不懂乐理,这种真切的美的感受,温暖的感受,真诚的感受,被承接的感受,被安慰的感受任何人都应该去体会一次。这两个月音乐会听了6场,有两次哭泣的经历,上一次是中央民族乐团的《瑶族舞曲》。 我忽然开始明白人就是不可被定义的复杂生物,任何人都是有能力去凭借最直观的感受去判断出好的作品的。而伟大作品对于人的治愈也从来不需要门槛,只需要一颗全然的在当下的心呀。
昨天下午在海边做了一个多小时,看大海,看晚霞,惊叹大海为什么会如此美,黄昏为什么会如此温柔。大海如此美好,不看大海在青岛呆着有什么意义呢?有什么是看大海抚慰不了的呢?
于此同时,我更加惊诧于为什么大海每次都有惊喜带给我,每次都让我感动和沉迷。大海是一个多么完美的投射对象呀,既神秘又包容,当然还有我们两栖动物进化而来基因中的依恋。这样想来,会有人不爱大海吗?
在思考青岛和意大利,同样是大海,但是为什么国人活的这么紧绷,冲浪、露营,晒太阳,看日出,看黄昏。被海包围充满着安心感,听着海浪读书,听着海浪听贝多芬,这都是大海赋予我们的浪漫呀?要活在当下呀,要为自己制造光呀。
在思考最小的帐篷是多大,我是不是可以买个小帐篷,可以躺着听海浪的声音,可以躺着看落日。
同时又在感叹,今年夏天到底都在忙啥,为什么没有下海就秋天了,为什么没有露营就秋天了。
看到一个戴着昂贵手表和孩子一起挖沙坑的男人,他挖了长长的“沟渠”等待每一次的涨潮,水会自然流入他的沙坑。这是否就是做好努力等待机会降临呢?
一起和好朋友海边散步看落日是多么值得期待的事情呀。
我能否找到一个无人的岸边,独享落日呢?
一滴水溶于大海是否完成了使命
从中心网边缘扩展、最后是力量变弱的,这就是任务和执行,留有余量
就像上岸泡沫板的海水一样润物细无声的渗透在更长的时间维度上才是更省力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