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大学》从平天下,讲到致知在格物,字字珠玑。精髓在一个止字,上字加上一竖成了止。上是上进的意思,但人的时间、精力都是有限的,一旦冲过头,就麻烦了。前进的道路上,适时的给自己加一个栏杆,让自己停下来,这就是止,也就是知止,然后才能定心、静神、安身、思虑、有所得;然后再开始新一轮的上进、止步。 家庭发展到一定阶段,要静下心来好好与家人沟通,处理好夫妻,父子/母女、亲朋之间的关系,才能保证小家和大家的和睦。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也要沉下来,稳一稳,完善管理制度/组织架构,为新一轮的前进打好基础。说到企业家,看看这个企字,知止的人才能做企业,多少企业败于盲目扩张呢?止字上面加一横,叫正,顶天而立地。从上到止再到正,讲的就是一个人必须上进,知止,得道(道就是正)的发展路线。企业也是如此。
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古人,总是这么言简意深。
《大学》讲究“一是皆以修身为本”。安身立命,必先修身。身修而德明,德明而身立,身立而名扬。不论古今,身不修者,都难以立足,即便立足也难以长久。从小家到大家,从一村到一国,掌舵者无不须先修身。夫身不修,妻子轻之;妻身不修,家庭不睦;父身不修,子女不服;从商者身不修,组织不力,团队不凝聚;从政者身不修,下属不服;当国者身不修,而民不从。所以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第一位,也即是“一是皆以修身为本”。如何修身?格物、致知、诚其意、正其心。所有的事物都有其存在的道理,对于一件事物认真钻研,深入挖掘,理解本质,到头来发现“一通而百通”,这叫格物,这叫致知;然后不自欺、不欺人,如恶恶臭、如好好色,不自欺也,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不能指鹿为马,掩耳盗铃,这叫意诚;意诚者,见所见、闻所闻、嗅所嗅、食所食,而不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所思所想皆以事实为根据,方能思虑及远、及深。这叫心正;心正者,表里如一,言正、行正,此为身修;身修者,自然能得到他人的亲近,敬服,方能齐家、方能治国、平天下。
《大学》虽短,但深入浅出,言简意赅,未有晦涩难懂之处,值得反复细读。本文只是从表面解读了一下,如做深入探究,万言不足哦!且每个人读起来的所得及所感也不尽相同,笔者也不愿以一家之言,过多影响他人。各位看官,可自己读来好好体会,“好书不厌百回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