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去影院看了《中国医生》,想跟大家聊聊。
疫情特殊时期,医院的情况比电影里拍的更严重,有过之而不及。短短两个小时的电影很难全部展现那场战役里的艰苦卓绝,生活比电影更波澜起伏。可能题材太大,导演想要呈现的太多了,总感觉缺一点深刻,但具体缺在哪个环节, 我又说不上来。正如一些网友的评论:为何看电影还没有当时看新闻哭得更加撕心裂肺呢?
可能作为湖北人,我们本身就是亲历者,或者我们身边有很多亲历者,所以总觉得电影里的故事虽然真实却离我们有点远。
最让我感同身受的是医生们刚开始难以抗击疫情时的挫败感。陶医生心高气傲,在从业经历上应该是常胜将军,他刚来到金银潭医院时救助了一个病人,骄傲地说,幸亏你遇到了我。可是后来呢?给一个病人做了近30分钟的心脏按压,被文医生宣布死亡。给张姓病人插管、拔管都成功了,但病人还是死于心梗,看着病人在自己面前死亡,看着居高不下的死亡率,却束手无策。
很多医生开始怀疑自己的价值。医生的天职是救死扶伤,正如老师的天职是教书育人,我想到,我在去年这一年里,面对一些难教的学生时,那种无可奈何的挫败感,我常常怀疑自己作为老师的价值,怀疑自己的经验和能力。成长或许就是推翻过去,再重塑,再推翻,再重塑。这些难治的病人和难教的学生一样,终将在我们的职业生涯里写上新的一笔,熬过去了扛过去了就是胜利。
最让我动容的却是张子枫的眼泪和那句台词:叔叔,我只想知道,一个孩子没有了爸爸妈妈该怎么办?医生死亡档案里的一个名字,却是一个家庭的坍塌。张子枫的隐忍和沉默总是让人格外心疼。她出现的时间很短,却让人难以忘记,从眼神到台词,句句入心。
最让我尴尬的是朱亚文扮演的那个陶医生去找一个小伙子谈话那场戏,陶医生希望小伙子同意将奶奶的遗体捐献出来,给医生们解剖,作为医学研究用。小伙子哭得很浮夸,这就像朱自清里的《背影》多次写到儿子的哭了,后来总是被读者批判,一个青年小伙子是很难在清醒的情况下,在陌生人面前嚎啕大哭的,这里的台词也设计得非常尴尬,小伙子说:小时候每次生病了,爸爸妈妈都把我送到爷爷奶奶家。
爷爷奶奶是医生,包治百病?还是说中国的年轻爸爸妈妈们就是通过隔代来育儿的?这里用这句台词反映祖孙情,特别生硬。现实是什么呢?孙子辈的和爷爷奶奶的情感因为年龄和时间的代沟,无论如何也抵达不了父母辈的和爷爷奶奶的情感,父母辈的不言说、不痛哭的表达可能更能体现爱而无奈。
最让我难受的是电影里有很多血肉模糊、死亡、呕吐、手术的画面,如果心脏不强大,建议不要去看了,全程直呼受不了。
时代与英雄往往彼此成就。我有一个朋友是个护士,在疫情之前,跟我说,准备开年就辞职,去一个职业院校当护理专业的老师,待遇不比护士差,工作远比护士轻松。谁知后来就碰上了疫情,她决定不辞职了,说突然感觉到了自己职业的价值感。这部电影里没有给护士特写,我们也不能忘记,她们也是这个时代的英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