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听雨读竹山

作者: 燕归楼主 | 来源:发表于2016-02-27 15:48 被阅读113次

    一直喜欢在万籁俱寂的深夜读书,昏黄的孤灯,泛着墨香的纸页,悠悠文字荡漾着诗情词韵,人仿佛融化在那种说不出的意境之中。若在雨夜,就更加美妙了。潇潇的雨声时远时近,窗玻璃上渐渐氤氲起薄雾,终于所有的一切都变得朦胧。此时此刻,心变得异常熨帖,而书上的文字,即如潺潺清泉流淌过心中,清澈恬静。

    最喜雨夜品读的莫过于蒋捷的《竹山词》。只是,蒋捷的词作悲凉清俊、萧寥疏爽,往往掀卷时欢欣,掩卷时落泪。有时恨他扰了心境,却每每在雨夜重新翻开书卷,品味他一生的苦痛。在《竹山词》中,最适合边听雨边读的词正是那首著名的《虞美人》——

    虞美人·听雨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短短的四句话,道尽词人曲折坎坷的一生。听着窗外的雨,恍惚间就看到了蒋捷。少年时的他坐在歌楼,红烛一盏,美人添香,昏暗的灯光下罗帐轻盈,那是怎样的意气风发,风光旖旎。那样的日子大概持续了没有几年吧。史书上记载蒋捷一生颠沛流离,尝尽风霜雨露的人世辛酸。茫茫江水,孤舟一叶,坐在潮湿的船舱里听雨滴击打在舱顶,偶尔傍晚的西风送来声声失群孤雁的哀鸣,闻之肝肠欲断。此时此刻,一腔旅恨,不禁潸然。岁月的往复渐渐将词人的两鬓染上风霜的痕迹,此时的蒋捷,伴着青灯古佛,独坐僧庐,耳畔的雨声依旧滴答,只是更有几分寂寞凄凉。当年的意气风发和离愁别恨早已雨打风吹去,枯槁的心已然看破人世间的悲欢离合,那点点滴滴的雨声与我何干呢?

    读到此,终于禁不住长叹一声。望望窗外,隐约看到雨似乎更大了些。窗玻璃上水珠缓缓滑落,留下道道水渍,仿佛泪痕。生命的河流不舍昼夜地流动,人的一生更能消几番风雨?看似相同的雨,每次聆听总蕴含着不同的况味。人生的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阅历和心境,雨声便是阅历和心境的物化。当年华老去,情过境迁,当年的点点滴滴仿佛过眼云烟,虚空如梦。

    蒋捷词中的勘破之感其实来源于他家园故国的破灭。此篇写于南宋灭亡之后,蒋捷心中的那份故园湮灭之感平常人是难于理解的。家没了,国没了,人老了,万般悲寂集于蒋捷的内心,其中的沉重和痛苦不是一般人能够承受得住的。假如没有“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的勘破,恐怕早已被压垮了吧。其实即使南宋没有灭亡之前,战乱杀伐便已遍布寻常巷陌,蒋捷不乏抒写风雨如晦的心境的词作。他另一首著名的《一剪梅》即是其中的代表——

    一剪梅·舟过吴江

    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

    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蒋捷作此词时,正是离开家乡前往临安参加当年殿试的途中。依照常理,蒋捷出身书香门第,熟读诗书学养深厚,此时正应满怀希望意气风发,为何“一片春愁待酒浇”呢?果真是“为赋新词强说愁”么?这要看当时的严峻形势了。此时,蒙古大军南渡长江,正酝酿着灭宋的最后一战,南宋朝廷危如累卵,距离灭亡的时间已经无多。国命将亡,考得功名又如何?所以刚出家门,词人竟发出了“何日归家洗客袍”的一问。满怀愁绪,无处排遣只好借酒消愁。站在船头遥望,酒帘飘摇。已经过了秋娘渡和泰娘桥,却无心欣赏,只因为此刻“风又飘飘,雨又潇潇”。什么时候才能回家洗洗客旅的衣服,调笙焚香,安静从容地生活?时光容易流逝,刚刚樱桃才熟,转眼芭蕉就绿了。蒋捷在这样的心境中徘徊犹豫,走向难以预知的前程。临安殿试,还是中了进士。只是,自身难保的南宋,真的能给蒋捷希望么?我不禁放下书本,想象蒋捷的心情,是否曾经激动和兴奋?又是否紧接着陷入深深的失落?我几乎不忍去想象那个清俊疏朗的文人的内心,只是深深体会到他平淡话语下的隐痛。

    国家不幸诗家幸,假如没有国破家亡的情感,是没有这些锦绣诗词的。然而,字字读来皆是血,篇篇都是自己的伤和痛。我宁愿蒋捷在太平盛世里过着平淡的生活,欣赏樱桃,栽种芭蕉。宁愿他在这样悠远的雨夜,听风声雨声,安然入睡。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深夜听雨读竹山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kbwk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