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孔子有言:“五十而知天命。”
当你到了五十岁之后,那你自然就会懂得何为“天命”了。事实上,每个人都有独属于自己的天命,只是他们自己不知道罢了。
何为“天命”呢?那就是人们对于自身命运轨迹的看透和把握。
你看不透命运,那你就活不好这一生。你看不透人生,那你就不知道下一刻该怎么办。你把握不了未来的走向,就很容易被历史的洪流裹挟着向前,毫无反抗的能力。
可以说,“知天命”与否,直接或者间接地决定了你的往后余生。
在孔子人到中年的时候,他曾感慨,时也命也,慎始善终,尽人事而听天命。
人生,一切都是时机和命运罢了。我们唯有做到谨慎地开始,妥善地结束,那我们的一生就无憾了。既然努力了,那不妨听从命运的安排。
在孔子看来,听从命运安排之前,我们首先要积极地做好自己的本分。这,才是人生的真相所在
其实,人到五十有三大天命,这是晚景安好的关键。
02
人到五十,别让“内耗”影响了你的生活。
在如今这个社会,有这么一个词,名为“内耗”。不过,何为“内耗”呢?那就是自我的内部消耗。
就拿一个人来说,如果他整天都郁郁寡欢,胡思乱想,疑神疑鬼,活得不怎么高兴,那他就算再有本事,也不见得能收获到幸福。
三国时期的曹操,一辈子都活得痛苦不堪。尤其是后半生,因为“多疑”而走的歪路太多了,致使他错失了统一天下的机会。这就是“自我内耗”对于人的影响。
就拿一个家庭来说,如果当中的成员整日争斗,不是今天争执不休,就是明天家无宁日,那家庭就会被“内斗”给搞垮,败于“家庭内耗”当中。
在一些有钱家庭里面,一旦某个掌权人离开了,那家庭就会陷入到“争家产”的氛围当中。如此,再好的家庭都会有破败的那一天。
历史上不乏成功到极致的贤人,也不乏家大业大的族群。只不过,他们都会因为“内耗”的衰亡。这,便是历史轮回的结果。
对于普通人来说,要想活得幸福,家庭安好,首先就需要降低自我和家庭的内耗。宁可做到“妥协让步”,也不能让矛盾激化,影响一个家族的未来。
03
人到五十,不妨让“减法”成为人生的准则。
白岩松提出过这么一个观点,中年之前,人们可以做加法,因为你未曾经历过,自然就需要好好地经历一番。中年之后,人们就需要做减法了,无论你多舍不得,该要剔除的东西就要剔除。
加法的人生,就是一个“得到”的过程。而减法的人生,就是一个不断“失去”的过程。
如果让你选择,你会选择“得到”的人生呢,还是会选择“失去”的人生呢?相信很多人都会选择前者。
人类总喜欢对已经得到的事物念念不忘,而对即将放弃的事物不舍得放手。就是这种想法,害惨了不少人。
得与失,本就是相辅相成的存在。你既然得到了,那你肯定要面临失去。不懂得失去,那何谈浴火而生呢?
试想,你是希望过精致的人生呢,还是希望过复杂到“垃圾围城”一般的人生呢?毫无疑问,大多人都会选择前者。
既然选择前者,那我们为什么不能放下呢?
人字两笔,一笔写得到,一笔写失去。缺少了任何一笔,一切都是虚幻罢了。
人上了一定的年纪,不妨剔除不必要的人与事儿。也许,你能活得更为幸福。
04
人到五十,不妨“半清醒,半糊涂”。
唐朝时期,郭子仪的儿子郭暧跟夫人升平公主吵架,甚至说出了大逆不道的话。听了这番话后,公主感觉到蒙羞,便向父亲唐代宗告状。
唐代宗知道之后,便准备召见郭子仪和郭暧,并没有责备的意思,只希望这夫妻俩人能够破镜重圆,重归于好。
还未到唐代宗下旨召见,郭子仪直接就把儿子郭暧绑到了代宗面前,甚至大骂儿子,让他磕头认罪。那个时候,郭子仪也特别害怕,只希望皇上能从宽处理。
看到了郭子仪的言行之后,代宗哈哈大笑,说道“不痴不聋,不为家翁。”
人,如果总是为了一些没必要的小事儿而计较,不懂得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那这家长就做不得了。
当人到了一定的年纪之后,就不要过分较真了。该糊涂的时候,要装糊涂。而该清醒的时候,就得做到谨慎认真。凡事,不能走极端,而是要找好一个度。
如果你过分认真,就容易闹出问题。如果你过分糊涂,就容易酿成大祸。
所以说,人到五十,要学会“平衡之术”。就像日月更替,四季轮转一般。这,才是天道。这,才能长久。
文/舒山有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