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时常想,曹雪芹真的只写了《红楼梦》的前八十回吗?他开始写的时候应该年龄不小了吧?在他开始成熟地写作的时候应该练过不少笔,那些练笔的文字呢?那些练笔的文字有我写的日记好吗?《红楼梦》算不算凑钱自费刊印的?
有些事不想白不想,不过想想也就可以了,太认真反而不好,有心插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有些事就得靠缘分。
文学、思想及其作者的流传,大致有两种方式:文以名传、名以文传。如果我能当上国家主席,那我的书就已经写好了,这里的这么点琐碎的文字就会有人拿去出版,不用担心有没有人看有没有人买,作为史料就够存上一千年了。
我记得有人分享过什么感悟,年轻时立志写书,到老年还没动笔,蹉跎一生,悔恨不已。真是有些可惜,到老了还有悔恨的事,只能是还没活明白。我们这样普通的人,即便是能写出书,大概也只是自我慰藉,流传下去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所以我不想自欺欺人,“使劲”地去写,那个力气实在是太伤神了,写东西实在太难了,我得等到有东西写的时候才能写,要么就不写。
我以前经常觉得自己身处大漠,因为脑子里一片荒芜,没有一点灵感,写日记都不知道要写什么,为此苦恼不已,这种情况持续了很久,从初中到大学,作文都是一件很难得事。有一阵子我觉得,自己应该老老实实的等待,等待灵感的出现,等了很久才明白,灵感不是凭空出现的,不是上帝赋予的,而是要找的,所以不得不多读书。
人受其视野的限制,没有足够的经历,那些经历得不到足够的沉淀,写不出好的故事,写不出好的哲理,所以文豪们大多命运坎坷,这也是他们短命的原因之一,好的文章真的需要拿命去换的,而且不一定能换得到,是一个要下血本的东西。即便是这样,我们也没有血本可下,经历不足本钱不够,像我只能诌一点“张三在前,李四在后,张三放个屁,李四不愿意”的东西,我自己都没耐心看下去,所以很多东西都半途而废,写着写着觉得啰嗦不已,就弃之不顾了。
我趴在床上看那部电影的那个年纪,没有人问我长大后有什么梦想,所以我也从没对别人说起过,即便有人问,恐怕我也不好意思说。之所以现在说起,还说了这么多气馁的话,大概是我不想逼自己,那怕到老还没动笔,那怕那真是我的“终极目标”。即便是年轻时就动了笔,不见得老年就不会“悔恨”,让老年时不悔恨的方式有很多种,至少要尝试一下,比如我现在就告诉自己,给自己打个预防针,这没什么可悔恨的,你得接受即便你写了书你仍然是个微不足道的普通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