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影评|《浪潮》:一堂关于极权主义的公开课

影评|《浪潮》:一堂关于极权主义的公开课

作者: 王栩326 | 来源:发表于2020-10-21 15:42 被阅读0次

“纪律铸就力量”,文格尔先生一贯强调,并且,为了有效的践行此项主张,文格尔先生重新调换了学生们的座位。原本无序、散乱的教室变得规整、有序,往日里自由、宽松的课堂氛围悄无声息的消失在每个人的记忆深处,代之而起的则是庄重、肃穆,令人大气都不敢出的“集体性组织”。

这个先天发育不全的“怪胎”,在赖讷对“独裁政治”探索性的讲授下,受到了学生们的热烈欢迎。选修赖讷的课的学生越来越多,撕下求知的幻象,毋宁说选择加入“浪潮”的学生越来越多。赖讷,这个体育和政治双学位,却只是成人自考文凭的教师,在同事们中间并不受到尊重的人,在“浪潮”的席卷下成为学生们眼里最有领袖气质的人物。

赖讷算不上一个被校方重视的教师。他的政治课所擅长讲授的是“无政府主义”方向,却被校方临时调整为由赖讷主讲“独裁政治”。

赖讷提出过申诉,被校方无情地驳回,继而开始了带有强烈实验色彩的授课探索。没想到赖讷的这一探索大获成功,不仅自己成为深受学生崇拜的灵魂导师,还有了一个与自己的授课内容十分契合的公共身份——文格尔先生。

不可否认,那些深具历史感的宣传辞令在其中起到了莫大的推动作用,直接促使了“浪潮”的诞生、壮大、深入人心。通过具体而行之有效的鼓动,赖讷将“独裁政治”的概念灌输给每一个听课的学生,这种潜移默化式的操纵,最终让赖讷迷失了自我。显然,宣传作为“心理战”的一个组成部分,面对一群沉默的听众,它用不着去取悦他们,权威的意志在其中本身就起到掌控一切、主导一切的作用。赖讷的教师身份对“浪潮”的成功有着不容忽视的助力,这是显而易见的。当精英的意图与群众运动相结合,也就有了滋生“浪潮”的土壤。这并非个例,而是历史的必然。

赖讷试图用纪律的力量约束学生们步调一致,此举动摇了在自由主义风尚下成长起来的一代新人的人生观和世界观。面对个体的质疑,精英通过暗示来针对一切不愿跟从他们教导的人们也就成为一种简便易行的宣传策略。正是通过这一宣传策略,赖讷将质疑自己授课方式的学生逐出了教室。集体容不得“异见者”的存在,尽管它扼杀了来自个性的力量,却能让随后建立的“浪潮”走得更远。

通过宣传与灌输,毁灭了个体性的集体性组织对维护“同质化”趋向的努力在影片里堪称教科书式的样板。赖讷重新调整学生们的座位,让优等生与差等生成为同桌,在“团结铸就力量”的说辞下意谓互相帮助,同时暗示了学生们可以互相抄袭。这番明明白白的昭告,强调集体里的每个人不再是独立的存在,而是基石,是对集体的从属。

这种对集体的从属在学生蒂姆身上表现出强烈的具有代表性的从属意识。若将“浪潮”与历史上的极权主义运动相类比,这些运动早期成员几乎全是不适应环境的人、失败者、冒险家,恰如蒂姆这个角色,浓墨重彩的诠释了极权主义运动的这一典型特征。蒂姆的孤独让他渴盼被群体接纳,他的怯弱又使其内心遍布仇恨。“浪潮”作为接纳蒂姆的一个平台,符合此等孤立无援的类型人士在备受污蔑的境地下重拾自身生命力的最佳途径。在“浪潮”里,蒂姆不怕失去什么,所以他是其中最坚强的成员。正是有了如蒂姆这般对“浪潮”的坚定支持者,以往的群众运动才会与之相类的演变成一个个自发性的群众组织形式。

“浪潮”的自发性组织特征在影片里意义不明,却恰如其分的表现出批判性的一面。“浪潮”的成员在统一着装后,以白衬衫为标志,强迫性的要求他人换装,成为组织的一员。这种强制性的手段,彰显出群体及其权力天生反对独立,反对这种个体强力的属性。卡罗即深受其害。这个天性热爱自由的女生,在周围的同学们纷纷换上白衬衫,激情四溢的投身于“浪潮”的各种活动中去的时候,冷静地意识到,“浪潮”已经失控,它不再是赖讷的一堂教学课,而是成了与法西斯那一套相仿的运动。卡罗的善意提醒让赖讷置若罔闻,其独立意志的苏醒也受到了规训的惩罚。

“浪潮”维持了一种“人为”的秩序,它以带有仪式感的控制手段和支配方式对卡罗做出了规范化的跟踪、观察与注视。这让卡罗连夜赶印出并且放置于各个教室门口的揭露“浪潮”本质的文字材料被不明人士以极快的速度收走。影片通过这一情节象征性的揭示出,与“浪潮”相类的极权主义运动对强力个体的惩罚不再仅仅是单纯的压制,而是建立在权力技巧上的客观化征服。

同意志苏醒的卡罗截然相反,坚强的蒂姆在深陷“浪潮”的漩涡后,其内在人格发生了谵妄与分裂。影片里,蒂姆是唯一一个全身心投入“浪潮”的青年学生。如果“浪潮”对他人而言是一个家,对蒂姆则是家乡。这就可以解释,蒂姆对“浪潮”的投入已超越了个体心智能够有效控制的层面。这是病态的拥抱,对蒂姆来说,拥抱一个他“能够看见的未来”。在赖讷充满斗志的描绘下,这番未来的图景亦即:从这里开始,“浪潮”将席卷德国。赖讷“谵妄性”的描绘让真正的谵妄者蒂姆把幻觉当做真相,在语言的推动下,激情摆脱了一切限制,它促使蒂姆完成了内在人格的转变,在赖讷宣布结束“浪潮”时,以强制性的力量维持住了蒂姆自我心象的放纵。

赖讷设计的关于“独裁政治”的教学课,受到学生们广泛欢迎的同时,也得到来自校方的赞誉和支持。影片在这里同样引入了一个历史事实,与“浪潮”相类的极权主义运动,不仅对暴民,对精英也会产生无可置疑的吸引力。这是一个不容忽略的事实,它让赖讷几乎呈现出谵妄性的人格转变。在妻子对“浪潮”的质疑下,赖讷不由分说的掐灭了妻子的话头,其强横与专制同以往的极权主义领袖人物几无本质上的不同。这种危险的苗头让“浪潮”渐次演变成操纵群众的工具。因为依照历史经验,极权主义运动的领导人和同情者比他们所组织的群众都年长,从日程来讲,符合历史规律的极权主义运动组织形式——“浪潮”已然出现。

影片最终结束于赖讷的被捕,“浪潮”则在蒂姆开枪自尽后获得终结。可它能否真正的终结,在加入“浪潮”的学生们纷纷对过去一周活动课做出意义明显的回顾与总结时,极权统治者依靠强迫力灌输给群众的逻辑性暴政在“全球化浪潮”席卷下的当今世界再次上演。这种暴政开始于思维服从逻辑这一个永不终止的过程,由于这种服从,每个人放弃了他的行动自由的同时,也放弃了他的内心自由。在此层面上,影片的主旨无非就是想显示某种东西而已。

(全文完)

参考书目:

《极权主义的起源》([美]汉娜·阿伦特 著,林骧华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8年6月)

《共和的危机》([美]汉娜·阿伦特 著,郑辟瑞译,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年4月)

《规训与惩罚》([法]米歇尔·福柯 著,刘北成 杨远婴 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99年5月)

《疯癫与文明》([法]米歇尔·福柯 著,刘北成 杨远婴 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99年5月)

相关文章

  • 影评|《浪潮》:一堂关于极权主义的公开课

    “纪律铸就力量”,文格尔先生一贯强调,并且,为了有效的践行此项主张,文格尔先生重新调换了学生们的座位。原本无序、散...

  • 无法控制的转变——电影《浪潮》影评

    无法控制的转变——电影《浪潮》影评 韦谋 (1)浪潮 ...

  • 浪潮 影评

    看了德国电影《浪潮》 感慨颇深。 好好的,一堂活动课,怎么就变成了独裁运动,最后还闹出了人命。 一堂独裁政...

  • 《浪潮》影评

    文/小狐 这部影片以大学教师文格尔的活动课——独裁政治为出发点展开,在这节课刚开始的时候,同学们都表达了对独裁的各...

  • 关于极权主义

    自律使人学习,早起第四百八十九天 人类思维的唯一能力(人类思想为了平安地发挥功能,就既不需要自我,也不需要别人,也...

  • 关于《浪潮》

    《浪潮》这部电影我看了两遍, 它跟《V字仇杀队》、《楚门的世界》以及《卡廷森林》等电影一样,都跟“极权主义”...

  • 【每周一文4】一周点滴记

    一、一堂公开课周二,完成了一堂公开课教学,上的是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为了这堂公开课,我把康震在百家讲坛的有关...

  • 汉娜阿伦特哲学笔记

    1阿伦特关于极权主义的理论:新的评价 玛格丽特.卡诺凡 阿伦特通过其对二战的体验去理解极权主义,并由此阐发了一系列...

  • 独裁主义——《浪潮》影评

    以前看了一部叫《浪潮》的电影。起初,我还认为这是一部正能量的电影,后来却发现这是一个批评一个东西的电影。在文章的...

  • 心若向阳,何惧悲伤

    每周一堂公开课,但上周的极为稀奇。 本学期语文组第一堂公开课,以群诗阅读拉开序幕,由此也奠定了高端的语文课基调。@...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影评|《浪潮》:一堂关于极权主义的公开课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khem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