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书评|《无缘社会》:我们如何独自生活

书评|《无缘社会》:我们如何独自生活

作者: 骨葬_9d4c | 来源:发表于2020-05-11 22:56 被阅读0次

    二十岁之后,开始陷入对老后生活的担忧,不止是因为“不婚”的想法,也因为年岁渐长感知到自己的缺失,是一个不适合被寄托的人,这么一来也不好将别人占据为自己的寄托,所以我对自己的老年生活我最大的担忧就是“孤独死”。

    其实,只要活得够久,不管是否结婚,是否有儿女,是否有朋友,到最后所面临的都是一个人的生活,甚至有可能被迫陷入“无血缘、无地缘、无社缘”的无缘状态,下落不明地离开这个世界。

    “我想听听人声,管它是哪个歌手的声音”

    “我的朋友,只有这台收音机”

    翻开《无缘社会》,引子中被采访者的几句话就让我陷入不可回避的悲伤,在阅读过程中我曾一度哽咽不止,因为文字的沉郁,也因为现实与书本细节的吻合触发的共鸣与焦虑。

    @Rofix曾经画过一个名叫艾维比的星球,在这颗星球上,人可以永远活着,除非你清醒经历了人生的所有时刻,一个艾维比少年说:“你的生命看不完所有的时间。”他选择在每个傍晚时分休息,因为在其他时段他都曾经清醒过,他说:“等到我决定结束的那一天,我一定会登上那个山头,看一眼落日的样子。”

    用一生只能经历一次完整的一天来换取死亡时间的决定权。

    我一直觉得这样很浪漫,也很体面。

    在地球上生活的我们,既无法决定生命的长度,也无法决定生命的起点与终点,在那一天到来之前,我们需要做好充足的准备,来让死亡不要那么草率。

    “启事的简短、行文的超然都不能不使人困惑。因为它将一个人的人生终点归纳在短短几行字里,给人一种似乎是草草了事的感觉。每天目睹这样的现实,久而久之,无法不让人去想:人的一生难道就该如此草率的吗?”

    这段文字所描述的是政府和警方为“在途死亡者”(在日本指无法获知户籍所在地住址或姓名,且遗体无人认领的死者)在报纸上刊登的相关信息。NHK特别节目组正是基于这样的疑问,想要去探寻这些无人认领的“尸体”曾经走过的一生,也随之一点点揭开了这社会中“无缘”的孤岛。

    据统计,在日本孤独死的人口中,平均年龄为61岁,不满75岁的死者占五成,20岁到50岁的死者占四成。其实,孤独死不仅仅是“老年问题”,更是关于“孤立”和“独居”的问题。我们需要正视它,独居生活的兴起本身依旧成为一种具有革新力量的社会现象,它改变了人们对自身,以及人类最亲密关系的理解;它改变了人们成长与成年的方式;它也同样改变了人类老去甚至去世的方式。

    富山县高冈大法寺的住持栗原主持创立了孤独老死者接收机制,他说“这些被抛弃的人当初大概也是和我们走过同样轨道的。”

    那些已经“下落不明”的在途死亡者们,出生也曾令父母欣喜,也曾在求学求职路上成功或失意,或许也曾结婚成家,也曾生儿育女,但就是因为走错了一步,或是遭遇某种不可抵抗的变故,他们都成为了独居老人,最终悄无声息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同时,越来越多的日本人选择死后埋葬于共同坟墓,一方面是意识的变化:即使有亲属,也”不愿给别人添麻烦“,另一方面是在家庭和地域关联逐渐脆弱的情况下,共同坟墓所造就的”关联“被视作死后的“互相帮衬”。

    更多的是不愿再孤单的念想。

    “真想冬眠一个月。”

    “独自待着心情舒畅。”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们正在经历的是一个不需要和任何人联系似乎也能独自轻松地活下去的时代。独自生活固然存在着“孤独死”的危险性,但从多数受访者的阐述中也能感受到这样的生活的确会让人感到舒畅。也正是因为我们正逐渐走向“对别人不感兴趣”的状态,越来越多的人在意外作用之下便滑向了“孤独死”的边缘。

    人与人之间的关联变得格外脆且硬,崩坏只在一个瞬间。

    “与别人失去关联,就像是一种活着的孤独死”

    人的社会性注定了人必须与他人拥有关联,确认与别人有没有关联,就是在确认自己是否存在。我至今依旧向往独自生活,它不可怕,也不可恶。追求独自生活是自然而然的事,因为我们的确不在像曾经那样依靠强劲紧密的纽带来维系在一起,但我们的确还在探索一种宽松但充满韧性的新型关联纽带,这样的时代,终会到来,或者说已经在到来。二十岁之后,开始陷入对老后生活的担忧,不止是因为“不婚”的想法,也因为年岁渐长感知到自己的缺失,是一个不适合被寄托的人,这么一来也不好将别人占据为自己的寄托,所以我对自己的老年生活我最大的担忧就是“孤独死”。

    其实,只要活得够久,不管是否结婚,是否有儿女,是否有朋友,到最后所面临的都是一个人的生活,甚至有可能被迫陷入“无血缘、无地缘、无社缘”的无缘状态,下落不明地离开这个世界。

    “我想听听人声,管它是哪个歌手的声音”

    “我的朋友,只有这台收音机”

    翻开《无缘社会》,引子中被采访者的几句话就让我陷入不可回避的悲伤,在阅读过程中我曾一度哽咽不止,因为文字的沉郁,也因为现实与书本细节的吻合触发的共鸣与焦虑。

    @Rofix曾经画过一个名叫艾维比的星球,在这颗星球上,人可以永远活着,除非你清醒经历了人生的所有时刻,一个艾维比少年说:“你的生命看不完所有的时间。”他选择在每个傍晚时分休息,因为在其他时段他都曾经清醒过,他说:“等到我决定结束的那一天,我一定会登上那个山头,看一眼落日的样子。”

    用一生只能经历一次完整的一天来换取死亡时间的决定权。

    我一直觉得这样很浪漫,也很体面。

    在地球上生活的我们,既无法决定生命的长度,也无法决定生命的起点与终点,在那一天到来之前,我们需要做好充足的准备,来让死亡不要那么草率。

    “启事的简短、行文的超然都不能不使人困惑。因为它将一个人的人生终点归纳在短短几行字里,给人一种似乎是草草了事的感觉。每天目睹这样的现实,久而久之,无法不让人去想:人的一生难道就该如此草率的吗?”

    这段文字所描述的是政府和警方为“在途死亡者”(在日本指无法获知户籍所在地住址或姓名,且遗体无人认领的死者)在报纸上刊登的相关信息。NHK特别节目组正是基于这样的疑问,想要去探寻这些无人认领的“尸体”曾经走过的一生,也随之一点点揭开了这社会中“无缘”的孤岛。

    据统计,在日本孤独死的人口中,平均年龄为61岁,不满75岁的死者占五成,20岁到50岁的死者占四成。其实,孤独死不仅仅是“老年问题”,更是关于“孤立”和“独居”的问题。我们需要正视它,独居生活的兴起本身依旧成为一种具有革新力量的社会现象,它改变了人们对自身,以及人类最亲密关系的理解;它改变了人们成长与成年的方式;它也同样改变了人类老去甚至去世的方式。

    富山县高冈大法寺的住持栗原主持创立了孤独老死者接收机制,他说“这些被抛弃的人当初大概也是和我们走过同样轨道的。”

    那些已经“下落不明”的在途死亡者们,出生也曾令父母欣喜,也曾在求学求职路上成功或失意,或许也曾结婚成家,也曾生儿育女,但就是因为走错了一步,或是遭遇某种不可抵抗的变故,他们都成为了独居老人,最终悄无声息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同时,越来越多的日本人选择死后埋葬于共同坟墓,一方面是意识的变化:即使有亲属,也”不愿给别人添麻烦“,另一方面是在家庭和地域关联逐渐脆弱的情况下,共同坟墓所造就的”关联“被视作死后的“互相帮衬”。

    更多的是不愿再孤单的念想。

    “真想冬眠一个月。”

    “独自待着心情舒畅。”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们正在经历的是一个不需要和任何人联系似乎也能独自轻松地活下去的时代。独自生活固然存在着“孤独死”的危险性,但从多数受访者的阐述中也能感受到这样的生活的确会让人感到舒畅。也正是因为我们正逐渐走向“对别人不感兴趣”的状态,越来越多的人在意外作用之下便滑向了“孤独死”的边缘。

    人与人之间的关联变得格外脆且硬,崩坏只在一个瞬间。

    “与别人失去关联,就像是一种活着的孤独死”

    人的社会性注定了人必须与他人拥有关联,确认与别人有没有关联,就是在确认自己是否存在。我至今依旧向往独自生活,它不可怕,也不可恶。追求独自生活是自然而然的事,因为我们的确不在像曾经那样依靠强劲紧密的纽带来维系在一起,但我们的确还在探索一种宽松但充满韧性的新型关联纽带,这样的时代,终会到来,或者说已经在到来。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书评|《无缘社会》:我们如何独自生活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kjmn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