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直关注一个公众号,这个公众号写了很多影评、剧评还有连载,都很精彩,独到之处在于作者非常现实犀利,不带粉色泡泡。
她写男人和女人的本质,是经济关系,是强弱关系,弱者更容易爱上强者。
她写女性越没有缺失,男性越喜欢,这意味着可以占的便宜更多,麻烦更少。
一个有钱有地位的来岁的男性和一个三十来岁的女性结婚了,固然因为这位女性漂亮,但也是因为怀了他的孩子,不然不会是她,这位男性的选择权有大把…….
总之这位作者看事情很犀利,总能抛去一堆粉红滤镜,把真相掰开揉碎写给你看。
这是我喜欢她的一部分原因。
有那么一阵我特别喜欢她,那一阵我失恋失业,她在微博写:
一个女人,没什么独立不独立,只有日子过得好不好。
日子过得好了,不管男的女的都对你客气三分。
这就是世俗世道。
衣破被狗咬,路绝逢断桥,锦上添花多,雪中送炭少。
此条格言,不分男女。
衣破被狗咬,路绝逢断桥,锦上添花多,雪中送炭少。说的对啊!我现在过得不好的一切原因都是因为我不够强,我强了,就什么都好了!
前男友不会那么对我,我也不会被前公司开除,高中班主任也不会对我这个班长说“我现在对你很失望”。
其实我碰到的这些不过是年轻人很常见的阵痛罢了,远没到作者说的这些“衣破、路绝”的地步,我妈依旧在雪中送炭,朋友的关怀也没少过。但那种被突然生活打击的懵需要找地方发泄、找理由归因,所以当时我一切都归因于——我不够强(包括不限于没考上研,找不到好工作、没有明显的一技之长)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依旧不算强,只能说找到了工作,且工作慢慢做的顺手了。
这时我在想“我不够强”的时间变少了,去想“我怎样变得更强”的时间变多了。
今天看了这个作者的脱粉bot,一半准确一半为黑而黑。准确的那部分中说到,我喜欢的这个作者的底层价值观就是信奉钱和权,谁有钱、有权,谁大爷。
独立女性是屁话,有男人为女性花钱,比独立挣钱更厉害。
而且作者厌女,潜意识里发微博的指向都是女性,比如,一条讽刺的微博:请各位女性明白,判断你们老公帅不帅有以下几条标准——
本来可以直接发,各位男性,判断你们帅不帅有这几个标准——为什么非要说“女性朋友,你们的老公”呢?
这一条直接让我醒悟了最近看这位作者微博的悬浮感和不适感,的确,作者的一部分价值观是这份倾向的。向往钱、权,是她的原动力和焦虑源泉。
因为钱权第一,所以她要努力往上爬,所以要不停看书写字输出,写连载小说让人看,打广告赚钱;
同样也是因为钱权第一的观念,她会自然而然的“舔强”、看到别人更成功而焦虑,看到别人不如自己成功而感到优越。
成就她的和局限她的是同一套东西。
说回我看下来的感受,因为喜欢这位作者,就是喜欢她的现实主义,所以钱权男人皆一切,有错吗?有一定道理,达尔文主义是随处可见的社会运行逻辑。
完全正确吗?未必,这是一套价值观的东西,反映部分现实,但不代表完全现实。
它很适合一段略动荡的时期看,能解释人生特定时刻的问题,比如为什么同学聚会大家都围着那个挣钱多的人问东问西,比如为什么当初看起来差不多的两个人后来际遇有了天壤之别,比如为什么我们遇到一个人,这个人对我们不理不睬。
钱权皆一切似乎可以解释一切时,这恰恰说明了一元观念的危险。
但过了那段失恋失业的时光,生活稳步推进的时候,我才发现生活和人际都有很多面向,很多事情都是多种因素的互动,而不是单一因素的结果。
什么都归结于“钱、权、强弱”,荒谬且偏激。你可以用这一套理论去驱使自己前进,但也会被这套理论腐蚀心智。
喜欢一个人,尤其这个人是文字、观念输出者,你的意识形态一定会被潜移默化的影响。
这个脱粉bot的最大好处就是让我看清了我喜欢的这位作者的价值观,让我有机会质疑支撑自己一段人生的观念,是否能适用于新的人生阶段。
答案是no,观念没有绝对正确,但一元论绝对有问题。
我花了两个小时去看清自己喜欢的人的价值观,希望能提醒自己,也和大家一起注意:
喜欢谁都要谨慎,不要因为喜欢,就全盘接收。
任何人、任何事,对比正确原则和自己认可的价值观去看、去想,不要盲从,保持批判。
———————————————————
作者简介:
阿婉,98年生人,地铁生态观察家,未来的口译译员。
翻译现役选手,第N次减肥中,轻度努力人格。
Focus on the one most important thing.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