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子路问道起,他就一直在慢慢的改变着自己。因为他的付出,让自己变成了孔子最得意的弟子之一。
子路与孔子去了卫国,子路说:“卫君让老师去治理朝政,老师打算先从哪儿入手呢?”孔子说:“必须纠正名分(遵守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这个名分)!”子路说:“有这个必要吗?老师,你太迂腐了!纠正它们干什么呢?”孔子说:“你真鲁莽啊!君子对于自己所不知道的,就不发表意见。名称不纠正,说话就不顺;说话不顺,事情就做不成;事情做不成,礼乐就得不到实施;礼乐得不到实施,刑罚就不会得当;刑罚不得当,民众就无所适从。因此,君子定名的东西必定有理由可说,说了就必定能施行。君子对于自己的说话,是一点都不马虎的。”
其实在孔子还没有说要先纠正名分的时候,子路都已经猜到他要说这一点了,所以他才会说孔子太迂腐了。如果是子路去魏国要先干什么,他就一定会说先要勇力去做事情,毕竟他是这样的人,但是他这样做就会做到治标不治本,这样是没用的。所以孔子的观点非常可行,解决一件事情要的不是恢复的快与慢,要的是效果。
后来,公山不狃背叛了季氏,于是,他就去让人召孔子,请他帮忙,孔子本来是想去的,但是却被子路阻拦了。
孔子的志向就是恢复礼乐制度、推行仁政。首先,公山不狃都没做到这一点,那孔子为什么还想要去帮助他呢?因为这个时候孔子都已经五十多岁了,他等的时间已经够长了,他不能再等下去了,因为他有梦想,但是没有舞台,但是因为子路的阻拦。最终还是没有去成。
孔子去见南子,子路知道后很不高兴,孔子就发誓道:我假若做了什么非礼的事情,就让上天厌弃我吧!就让上天厌弃我吧!
因为当时在大家的口中南子的形象不是特别的好,所以子路非常害怕孔子在大家的口中也变成了一个形象不好的人,这样孔子的志向就没有办法完成了。并且南子是违背周礼的人(在当时女子的身份要比男子的身份低微,所以如果他要去卫国,就应该先见卫国国君),孔子为什么要见呢?那是因为当时南子给孔子说:“如果想要见卫国国君,就要先见她,所以孔子也是被迫这样做的。
那么孔子为什么要发毒誓呢?因为子路的理解能力有一点差,用逻辑思维跟子路讲不清,所以才要从情感方面跟他讲,并且孔子也的的确确做的很好,没有做过一些违背周礼的事情。
孔子说:“听了单方面的供词就可以判决案件的,大概只有仲由。”
说明了子路是一个有洞察能力的人。子路从做官以来没有办过一个冤案。并且效率还很高,那是因为子路这个人本身就很正,没有私心、有作为、敢承担,还是一个实际派的人,干一些正事,不可能接受贿赂,这是多么的大公无私啊!
总之,这些事情都已经说明了子路是一个非常好的官,他这么的正、没有私心,这一点是几乎没有人能做到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