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懂酒的人来说,他们不怎么愿意喝低度酒,读罢,让您一定略有知晓!

我们先说说古人爱喝的“低度酒”。
古代,在白酒的相当漫长的发展史上,人们喝的酒都是低度酒。更遥远的夏商周时期,酿酒技术不发达,酒精度数往往只有1~2°。度数实在是太低了,所以那时候有形容商纣王喝酒的成语说是“酒池肉林”,泡在酒池里天天喝,也就一点都不奇怪了。
到了汉朝,酿酒的技术得到了提升,人们广泛掌握了“以曲酿酒”的技术,将酒精度数提高到了3度。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复酿”技术又使得大家喝的酒提高了4—5度,口感上大幅度提高,所以当时的文人雅士多以饮酒为乐,才会出现竹林七贤痴迷饮酒,醉卧山林的奇景。不过,这之前的酒大部分为“米酒”,到了唐宋之后才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黄酒”。
隋唐时期注重原材料的选择,并且将酒精度数提高到了6度。这一时期的饮酒文化也因此达到了巅峰。正因如此,唐代的诗歌、舞蹈便因宴席文化助力而大放异彩。
宋代时期,不用我说相信大家也都知道:名著《水浒传》中提到“三碗不过岗”,可见因度数提高,人们的饮酒量逐渐降低了。

到了元代更是出现了一个重大转折,蒸馏技术被引进。这个时期正式出现了我们现代意义上酒—白酒。

也就有了喝酒的经典段子:
东风吹,战鼓擂,今天喝酒谁怕谁。
酒肉穿肠过,朋友心中留!
要让客人喝好,自己先要喝倒。
天蓝蓝,海蓝蓝,一杯一杯往下传。
感情深,一口闷;感情浅,舔一舔;感情厚,喝不够;感情薄,喝不着;感情铁,喝出血。
……
酒,真是个“核”燃料,
让文人骚客大侃乾坤,
让美少女情窦初开,
让高富帅敢坐花果山。

更有忧愁者堪比诗仙李白,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独唱: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