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旅客,由xx开往xx的动xx次列车,就要检票了……”车站广播里有规律的在重复着这样的温馨提示。
而此时,手拿车票的我并没有检票上车,因为电话的另一端送来了带有歉意的“温馨提醒”,也由此,我没有按照原定的计划,没有坐城际高铁到达机场,没有再起飞到达另一个城市以及已经在线全额支付预定好的酒店,有的只是一系列退票、退订的简单操作,但却让我内心觉得,这是最复杂的一次退办。
电话那端的温馨提醒是来自一家经过我一些列比较和选择后的培训机构,原定2月28号会开班学习,要提前三天去校区报道,提前5到7天的时候会有校区负责的老师具体联系我来校的行程安排等等。然而直到开班前三天,我没有收到任何通知,更别说在我临上高铁前才接到的开班延期通知了,通知我的人只侧重说了由于教师资源协调不开而造成的延期的原因,而对于自己没有及时通知我的部分仅仅轻描淡写而过,而这个人,也就是我们在培训机构最先接触的人——咨询老师。
而后我总觉得这件事还是有哪里没有弄清楚,到底是哪个环节导致我的经济损失和时间浪费呢?因为现在的我相对于损失掉的钱更注重一件事情对我的时间成本。所以我通过和这个培训机构的官网社区负责人联系获得了校区负责人的QQ联系方式,反映了这个问题,因为事情已经发生,我想确认的只有两点:第一,再次开班的成功率如何?第二,这件沟通不及时的事情,他们的态度到底会怎样?是勇于承认错误还是把推辞给我呢?
下面的几张图是沟通的一些内容,贴过来,我之所以还是会继续等待去那里学习,除了我之前的一些体验和了解,可能和这个人处理事情的方式有一定的关系。
由于当天下午我有一些事情要处理,所以直到晚上五点多才上QQ,让我比较惊讶的是这个负责人并没有在她下午草草回复我之后,认为这件事情就OK了,而由于我没有及时回复,她又去核实了一下情况后再次发来的致歉,以及说出了当天晚上我如果由于他们的失误到达那个城市的一些安排,这才让这场对话有一个比较良好的基础和进行下去的前提,因为她应该懂得扯皮推诿的话,最终损失的可就不止我一个人了。
在互联网经济时代,用户粘度的维护和信任成本的把握,是每一个想要盈利的组织最应该放在首位的事情,开发新客户的成本远比老客户的维稳要高很多。
这个例子让我想起了罗胖曾经在《知识就是力量》这个节目中举了一个例子,也正是这个例子让我改变了对客服这个职业的一些原有的看法。
罗胖是一个爱书的人,他有一次在一家电商网站上购买了一本纸质书后,拆开看居然有类似不影响阅读的缺损这样的问题,作为一个爱书的人他当然不能忍,一腔“热血”的他联系了客服,对方首先是表示歉意,然后给出了罗胖几套方案,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一个方案是问到罗胖买这本书是留着自己看还是准备送朋友当礼物,如果是前者,他们会提供一张价值50元的优惠券,如果是后者,他们会立刻换新并在发快递前仔细检查每一页后发出。
此时逻辑思维那么强的罗胖的“热血”仿佛被平息了一般,用他的话说:“听完这个客服的话,不知道怎么着就舒服了”,他肯定了这家公司的客服的训练素质以及公司对于各种情况的准备方案,因为每一条,都是让用户觉得是站在用户的角度出发,而这才是获得用户信任的基石。也由此他总结客服这个岗位的重要性,面对的整个市场上的用户和整个公司的各个部门,非常锻炼人,谷歌的一位女高管到谷歌后第一份工作就是客服。
再说起我自己亲身经历的这个例子,作为即将成为这家机构的用户的我,在用户粘度还差点火候的时候,碰上这样的情况,处理不当的话是很容易就此分离的,对于每一个号主,粉丝粘度这样的概念会在那里更加清晰。
有时候,金钱的损失带来的不痛快的感觉远比信任折本儿要轻的多,也许有人对和我同样的事情会采取更加激烈的方式去回应,毕竟每个人处理事情的方式不同嘛,我也不是想着像薛之谦一样大声呼吁“我的心愿是世界和平”,因为我会在触及我的底线的时候给予反击。
现在看来,想要和平,尤其是在人与人交往的过程当中,信任是绝对不能缺少的一个成分。
而信任成本过高的关系,对任何一方都是不利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