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小的时候我是不会说方言的。
父辈可能是出于一种原始的焦虑,总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走上他们走过的弯路,所以在念书的时候,我基本不怎么说方言。念大学的时候被东北淫儿的口音拐跑四年,毕业后身边人又都在说方言,最终形成了现在这种近似于包头口音的普通话。
其实口音就是一个人最直白的简介,去了哪些地方,在哪里生活过,细心的人总能从口音里听出些门道。一个地方呆久了,它留给你最深的烙印就是口音。人总是健忘的,忘掉很多事情,忘掉很多人。但是这些潜移默化的东西被刻在了生命的记忆里,这些都是大脑最原始的本能。毕业的这些年,微信群里再听这帮散在各地的同学们的语音的时候,就又似乎有种回到当年的感觉。调侃的时候总是互称“得儿货”,而不是“个泡”。
有时候我很喜欢细细品味方言中的这些词句。相比于书面语那种正襟危坐的严肃感,方言里的词或真是太活泼了。比方说,我们经常说的“农民工”。言语之间似乎有种不屑与贬义。但是方言里就不一样了。本地人管他们叫做“受苦人”,既没有距离感,又有某种同病相怜的同情。再比如说,“黑将来”,以前的劳作人没有夜晚一说,唯一还能活动的时间就是“黑将来”,也就是傍晚。傍晚到底有多晚,黑将来的时候嘛。务实,精炼又形象,这可能是书面语永远不可能表达出来的含义。
有一段不能说的历史,曾经全面否定过我们的传统文化。前些年,国际化进程加快的时候,我们又曾经有一波否定传统文化的低潮。可能是落后的太久,总是怕挨打。永远盯着西方的。现代化就是高楼大厦工业化嘛?我看也未必尽然。那些怕只是资本家的现代化吧。对于我们小老百姓,悠然的小日子,鸟语花香是不是就是我们的现代化呢?前些年要强推普通话,抵制方言。现在又全盘否定中医,否定武术。不能说存在即合理,但是这些流传多年的传统,有没有我们可以借鉴发扬的东西?还有没有可以深度挖掘的东西。现在不是一个左的年代了,一个人逆行是会被扣十二分的。特立独行的不是疯子就是骗子。
其实我就是想说,凡伟你个死民科,吓得我差点把专业书烧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