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的价值在于承认人的主体性。在他的观念里,每个人心中都有圣人的潜质,这个潜质是天赋的,他称之为“良知”。良知天生就具备“知至善”的作用,它是自然而然、不假思索的一种天然正确。如同我们“好好色”、“恶恶臭”一般,不需借助学习就能做到。时时刻刻运用良知对一切外物进行善恶的判断,做为行事的准则,这就是圣人了。
良知虽好,但它常常被欲望所蒙蔽,我们需要克除这种种蒙蔽良知的欲望,这个过程就是所谓“致良知”,也可以叫做“格物”。所以王阳明认为格物并不是到万事万物上去格出道理,而是在应对万事万物的过程中,不断格除掉蒙蔽内心良知的“恶欲”,使良知本体得以呈现、运用,那就会符合天道、自然。
圣人天生就能发现自己的良知、运用自己的良知,这个叫做“生知安行”;贤人虽然良知也被欲望蒙蔽,但蔽之不深,他们通过习学可以找到良知、运用良知,这个叫做“学知利行”;而一般的人,良知被蒙蔽的太深,他们往往在不得已的时候才能致力于找寻良知、获得良能,这个叫做“困知勉行”。
王阳明主张“知行合一”,他认为知和行不能分开来看。你对一件事情有了想法,但你没去实施,不能说你什么都没做——因为“知是行之始”,起心动念处,已经是行为的开始了。你的想法没有落实到行为实践上,也不能说你找到了良知、获得了良能——因为“行是知之成”,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所以我们的修身功夫要下在“起心动念”处,要时刻“戒慎恐惧”,保持内心的中正平和、良知状态。这就是所谓“慎独”的功夫,戒慎其所不睹、恐惧其所不闻才能成就君子人格。我们的良知良能要落实到实践上,在做每一件事情的时候都能应天达道、不偏不倚、止于至善,这才是儒家所提倡的“中庸之道”。
王阳明认为,自己所悟出的这些道理,虽则简单明了,但却是孔门“圣学”、也即是儒家思想的真正精髓。大道至简,孔子只说了个“仁”字,孟子总结为“义”字,其实也是“良知”二字的别样表达。
王阳明的意义在于,他把主体性还给了人,只要肯下功夫,能够“致其良知”,那么每个人其实都是圣人。王阳明有个形象的比喻,每个人贤愚不同,但能致良知,就是足色的黄金,圣人与贤人与普通人只是在黄金的重量上有差异,纯度上都是一样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只要阳明心学发扬光大,那么无疑“满街都是圣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