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解题思路
这不仅仅是“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以输出驱动输入”,实现“少即多,精而深”融会贯通的问题,要数量还是要品质,是新课标给予我们“必须的选择”……当然,不是学生说、讲就可以提高成绩,而是:要言之有理,要自我反馈,要根据不同的观点做出科学的判断……
二、评价前置
把评价标准放在前面:
1学生有清晰的目标。
从具体的某一类试题的角度来讲,师生判断自己是否理解学习内容,采用的方法多是答案。学生回答对,那就证明学生理解了,会迁移使用了。学生回答错误,就证明不理解,或者说比较粗心。这种分析,比较简陋,往往只能找到问题所在的范围,找不准问题的本质。将教学评价前置之后,学生解决问题的时候,能提前明白自己大体要做哪些内容,而且知道要做到什么程度,效果一定是好的。这样可以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提前规避很多问题。
当然,也存在一个很现实的问题。老师要提前知道学生的水平,我们大部分的讲解都是,发题---做题---讲题,而且老师需要讲解的内容比较多,学生也多。这样导致,老师们可能不太愿意提前思考学生会遇到的困难。发现了问题,再去解决问题,学生和老师的积极性,都会受到影响。
有一个相对可取的方法是,在讲课的时候,尤其是讲解同类型试题的时候,可以先部分采取样本,发现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然后根据解决问题的水平制定一个标准。这样剩余的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就能根据这种评价标准,自觉规避问题,往更好的方向发展。还有一种方法是,老师平时多注意收集学生的错题本和好题本,分析问题所在,找到学生处理问题的水平和思路,制定标准。
这个标准,老师留好,并且不断完善。下一次再次使用的时候,就可以调取自己的资源库,将标准放置到自己的课堂中。下一轮讲课的时候,备课的效率会高很多。学生学会了学习,学习效率也会很高。
2学生能了解自己跟别人学习水平的差距
学生和学生之间的差距,往往不是对和错的差距,还有水平的差距。同样的问题,两个学生的解决思路和规范性往往是不相同的,让学生将自己的解题思路理清,这样学生就能看见自己跟别人的差距在哪里。他们愿意努力让自己变得更加优秀,这样就愿意根据评价的阶梯不断攀登,一旦他们得到了正面的反馈,这样的学习效果就会更好。所以,这是一个正确的学习方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