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工作比较忙,读书和写作的时间少了很多,我觉得很大的问题还是节奏问题。
今天忙里偷闲,反思了自己这几天的状态,分享如下。
1、20%的时间和精力,做了80%的工作
这两天的公司项目,说实话进展不大。
前两天最重要的进展,主要是用了半天的时间搞定了一项任务的方案。
想想真是可笑,自己用20%的时间,完成了80%的工作,其他时间都在低效率重复。
甚至昨天一天都没有做出什么成效。
这是很不好的一种状态。
这种状态会让自己形成一种习惯,会觉得拖延、逃避就是自己的性格本来,这样会导致出现越来越多的负面情绪和坏习惯。
任何一项工作,只需要把最精纯的20%的精力投入进去,就能产出足够好的效率。
没有谁可以百分百一直高效率做一件事的,能把自己的效率提升到50%,就已经非常厉害了。
这给我的启发和启示是,一定要重视自己状态和心流的感觉。
一旦遇到这种情况,就快速把最复杂最重要最紧急的工作完成,避免出现后面出现状态不佳而逃避工作的情况出现。
任何一项工作,一本书,一个内容,都只有20%的内容是最精华的。
把80%的精力投入在这20%的精华部分,就能做出不错的效率和成绩。
一篇文章和一本书,方法论永远是指的学的一部分内容。
只有这部分才是最重要的,其他方面的原因、本质定义等等,都是为了这一部分来服务。
一本书、一篇文章一定是为了解决某个问题而产生,只有抓住了这一个方法论的精华,就可以帮助我提升效率,改变行动。
这个目的达到了,这本书的价值也就达到了。
千万不要陷入一个劲学习理论和原因的泥淖,那些都是为了方法而服务的内容。
2、 一件事只有做起来才能有收获
这几天把文言一心实操研究了一番,也构想了自己未来的一些应用场景和操作步骤。
把整个内容实际操作一遍,再去回想当初在生财看的七小的文章,竟然有些想去研究的冲动。
自己当初刚看到这个内容时,大脑一篇混沌,只想着一味地逃避。
但是现在自己亲自下场了,实操一遍后居然有些理解和上头了,有了想进一步了解的想法和冲动。
这就说明,只有当自己亲自做一遍,这个内容才会融入自己的生命,也才能更好变成自己的思考。
这时候再去学习理论,才能有所得。
有的时候,人真的需要做一个实干家,而不是研究家。
不管什么内容,不要等到研究透了再下手。
而是有了基本操作流程,有了基本概念意识后马上下手做,边做边学,功利性去面对这件事,这才是最高效率的学习。
而自己现在最大的问题是,遇到一个新技能,比如看到一个好的写作训练方法,看到一个好的读书技巧,不断研究理论和过程,不断揣摩流程,不断权衡利弊,最终导致自己不断出现内耗,觉得这也不行,那也不行,也就不了了之了。
这才是学习的大忌。
过于顾及,思虑太多,权衡太多,很容易消磨掉自己的心气,让自己陷入无法启动的境地里。
正确的做法是,学到最基本的东西后,马上开始干,在干的过程不断总结经验和流程,通过实际操作来感悟这里面的理论。最终进行总结。
这才是正确的态度和方法,也是最应该有的效率。
3、早就是优势
从知识星球不能创建免费内容,到chatGPT不能注册,都是因为自己的权衡耽误了时间,消磨了心气,迟迟不能开始,所以错过了这些内容和机会。
任何一件事,尽早开始行动,永远都是优势。
很多机会,稍纵即逝,如果你不能尽快上手,那很快就会被人超越,我在这方面的教训可谓惨痛。
这里面就涉及到增强提升自己执行力的问题。
超强的执行力,永远是一个人做事成事的根本因素。
一天天的空想,永远解决不了问题,也永远都会成为限制自己发展和提高的最大门槛。
如果想要提升自己,快速抓住机会,必须要提升自己的超强行动力。
不管是什么,学到后马上上手做,这样才能一步步改变。
在做的过程不断积累经验,这才是最重要的方法和方式。
如何增强自己的行动力呢?
L先生在他的一篇文章中也提到过,一定不要总是处在理想中的自己的状态。
遇到任何问题一定要努力去改变,提升做这件事的动机水平。
动机、能力、提升,是行动的三大因素。
动机是有的,能力也是具备的,那就需要一个提示。
提示可以是可视化的,比如写一个激发情绪的标语:如果你不行动,机会稍纵即逝,你讲永远被甩在后面。
类似这种激发情绪的内容,都属于提示。在动机和能力都具备的前提下,很多就是缺乏一个提示的要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