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在清苦中寻找快乐,在世俗里不忘初心。淡泊名利,自由洒脱,将生活过成诗的模样,古往今来,陶渊明都称得上是典范了。
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的陶渊明,他的一生可简要的以几个阶段概括,29岁前,种田读书,艰苦贫困的生活并没有使他低沉平庸,他学习儒家《六经》,学习《老子》、《庄子》,将读书当成自己最大的快乐。
田园隐士陶渊明29岁以后,为维持家计,陶渊明开始了自己的仕途生活,虽然做官的确让他的生活富裕了起来,但却无法带给他精神上的快乐,甚至说,这样的生活只能使他愈发空虚,为违背自己内心意向而身心俱疲,再加上他性格耿直,清明廉政,不愿卑躬屈膝攀炎附势,与当时黑暗污浊的官场格格不入,甚至没有一个能够交心的好友。物质虽然得到了满足,内心却更加压抑。在万分纠结之中,他四次做官,又四次辞官,最终在42岁时选择了归隐田园。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或许田园生活才是他真正向往的自由生活吧,阴暗的官场如同沉重的枷锁,束缚了一颗向往自由的心。“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句流传千古,脍炙人口的诗句,只需轻轻吟诵,眼前就仿佛浮现出竹篱下,菊花丛中,手拎酒壶的陶渊明望着远处隐藏于层层云雾之中,如蒙白纱的南山,犹如水墨画一般清新淡雅,却又韵味十足。而这正是陶渊明归隐生活的写照,也将他超凡脱俗的心态展现得淋漓尽致。
田园隐士陶渊明然而,归隐生活并不如我们想象中那般闲适宁静,除了浪漫的理想,也离不开现实的羁绊,归田之初,陶渊明在家饮酒赋诗,琴书自娱,生活清闲,但他并不擅长农事,躬耕田间也只是“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其间的辛苦不言喻,“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每天披星戴月,却也只有那一点微薄的收成。
周国平说“喜欢谈论痛苦的往往是不识愁滋味的少年,饱尝人间苦难的老年贝多芬却唱起了欢乐颂。”陶渊明虽苦,却没有在诗词中过多的表现出来,“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通过狭窄的小道,露水沾湿衣裳,无论怎样辛苦都不感到沮丧,只愿初心不悔。
“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纵身于造化之中,放浪于自然之内,没有了所谓的欢喜与恐惧。人生无常亦是人生之常,生命不是一条铁轨,没有人是一帆风顺的,归隐生活的艰苦并没有让陶渊明觉得忧愁苦闷,也没有使他后悔放弃仕途。富贵不过过眼云烟,贫穷也只是暂时的困顿。人生苦短,又何必在意得与失呢?只要守住自己的本心就了,“忽而一樽酒,日夕相欢持”他的快乐就是这样简单,人生虽苦,却能苦中作乐。
田园隐士陶渊明李娟说:“人之所以能够感到幸福,不是因为生活得舒适,而是因为生活得有希望。”陶渊明居田野破屋,尚可衔觞赋诗,以乐其志,大概就是这个道理吧。
回归乡野,释放本性,不知道这辈子有没有机会做一次“陶渊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