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三十那天午饭时,外甥女同他妈,也就是我姐,又大吵一架。发端还是一两句无关的闲话,没聊两句便不投机,音浪突然高了起来。做女儿的崩溃大哭,指责妈妈偏心儿子。做妈妈的也湿了眼眶,说女儿家大了还这么不懂事。身旁人只能一番劝解,将两人劝开。饭后大家开始忙着准备祭祖的物件,我便拖了外甥女同侄女陪我出去爬山,一则为避免她留在家里生闷气,二则是想借机开解一下。
爬过半山腰,侄女开始喊累休息。停下来的功夫,我便同外甥女聊起她和她妈。才刚开了个头,她便开始哭。平素挺泼辣的一个姑娘,哭起来委屈得不行。原本准备好的开解只能变成单方面的倾听。在她这边,母女恩怨已经形成应激反应。只要面对她妈,她极容易情绪激动。只要说起偏心这茬事,她就哭。并且只要面对他妈,或是提起任何关于他妈的事,无论开始说的是什么,最终一定是折回她妈偏心这茬事。外甥女过了年二十七岁,老大不小,但她现在哭起来和要不到糖的孩童没什么分别。
侄女比外甥女小几岁,也已长成大姑娘。侄女性情娴静,见表姐哭泣有些不知所措。外甥女是我由小看着长大的,我俩说话一向会随意一些。而侄女小时候则是由她外婆带大,我这个叔叔又鲜少回老家,她和我便不算很亲近。我为缓解有些尴尬的氛围,便问侄女怎么看待这件事。我原想侄女大概会顺着话略微劝一下她表姐,而侄女一开口就说,我理解姐姐,是很委屈的。
侄女甚少和我交心。因性格的原因,她在家里也少有存在感。大抵是吃饭的时刻出现,吃完便回自己房间。至于是回房看书或是做其它事,家里大人不去管她,现在也管不上。她的所思所想,和我隔了很多层。今天她无意露了这么一句话,顿时让我觉着她对身为女儿家的委屈也是很有知觉的。侄女和外甥女一样,都是做姐姐的人,肩下都有弟弟。吾乡重男轻女的风俗,时至今日仍未完全消减。她们的委屈其实是意料之中的事情。而我这个长辈,在她们眼里或许还算是开通一点的长辈,虽然并没有对她们的委屈视若无睹,但终是做不到感同身受。
这里头有个小小的插曲。外甥正月里带女友初次回乡,因外甥的房间小,便想正月里同姐姐暂时调换个房间。外甥女拒绝。我开始不理解,只觉得她有些过于自我,婚姻是家庭大事,一家人自然是要鼎力相助共襄盛举。这次聊天便说起这事,外甥女激动之下提高声音,为什么非要换。她转头又问侄女,如果是你同意换吗?侄女说不换。果然还是女人懂得女人。我后来细想了一下原因,应该是农村的女儿们意识到家里财产大多不归属她们,所以她们便会对自己能握住的一些东西特别在意。一旦觉得自己仅有的东西可能会被侵占,她们下意识反应就是护住。
所以身为男性的我,对重男轻女的感受终归还是浅薄。就像红楼梦里的贾宝玉,即使和他人相比较他已经算是很尊重女性很体恤下人,但并不妨碍他也会因一时无人应门便抬腿狠踹袭人。
如果说我对后辈女孩所遭遇的重男轻女还有体察的话,那么彼时在自己身上则几乎便是后知后觉。弟弟们总是将周身大人的善意视为理所应当,处之泰然。我也是做弟弟的人,幼时对重男轻女并无太多知觉。我和家姐差了一些年纪,小时候由家姐照料居多,同她感情很好。但现在回想起来,家姐显然也受重男轻女这一思想的伤害,并且惯性将它沿袭了下去。外甥女常痛斥的一点便是,你也是被轻视过的女儿,为什么还要这么对我。
外甥女说,外出读大学之前她以为妈妈是爱自己的。外甥女说她的妈妈和本地的那些妈妈相比,也算是好妈妈。
前者大概是她后来见过城市里的父母如何疼爱自己的女儿,所以她便不能理直气壮地觉得父母多爱自己。后者是本乡父母普遍重男轻女,而她妈妈相比之下在物质方面还是厚待她的。至于精神方面,也不是如何苛待,而是区别对待。她一旦明白了这点区别对待,便不停地去争去闹,本质上和小孩子争糖果没什么分别。
家姐是不肯承认自己偏心的。即使我们站出来说她偏心,她也抵死不认。给孩子买东西从来都是买同样的两份,怎么就偏心了呢?我不知道她究竟是嘴硬,还是确实不自知。东西虽然是买同样的两份,但是对儿子女儿的关心重视却是明显有差别。聊天的时候聊到儿女,那也总是说儿子的话头要多一些。“再说,就算有偏心那也是过去的事了,现在还老提它做什么”。家姐一旦说出这样的话无疑又是扔出一个炸弹,随时随地可以将外甥女炸得跳起来。其实母女俩倒也并不是一味战斗,有时候还是有一些情意绵绵的。“又喜欢给我打电话,打电话么说的又是她儿子”,外甥女愤恨地说。
爬山至山顶。山顶望去好大一片草甸。大年三十仍有老者在山顶牧羊。白云悠悠,羊儿悠闲食草。因祭祖的缘故,山下村庄早早便已香烟四起。山顶的视野开阔,外甥女至此情绪平复许多。问她,那怎么办呢,总要让它过去吧,总不能每次和你妈见面就吵吧?她说,总之现在就是过不去。絮絮叨叨说了一路,我已无心再劝她,便说,过不去就过不去罢,等你以后自己有了孩子说不定就想通了。她又说,以后的事情以后再说,总之现在就是过不去。我想起年轻时和自己父亲也多龃龉,言辞激烈,几乎快到我中年情况才有好转。家风如此。只能寄希望她们母女俩的矛盾也能随时间的流失而消逝。
看民国作家凌淑华的介绍,见著有文章《女儿身世太凄凉》。文章没读过,但是看到名字想起了家里的女孩,于是便写了上述文字。现今农村的女儿身世,比起百年前自是要好许多,如果说太凄凉就有些过了,但和男孩子比,总还是要凄凉一些。一方面是父母的区别对待,另一方面是成长以后归属感的缺失。她们有一天大概会突然明白过来,这个家对男孩子来说一直是家,对女孩子来说就不一定是。简直毫无道理,却又理直气壮。面对重男轻女,女儿们其实很难抵抗。因为重男轻女不单单是一桩桩行为,而是遍布周身的一种意识形态。意识形态的渗透最是可怕,即使是想反击也是如踢棉花,软不着力,拿它没有办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