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回家,最常拿出来说事儿的两主题,莫过于“如何应对爱嚼舌根的七大姑八大姨”以及“空巢老人盼儿归而儿女活在手机里”。
这两个问题,其实都是两代人生活的环境和价值观的差异冲突造成的。但是,对于从小就被教育要“孝敬长辈”的我们来说,无论再怎样有鸿沟和冲突,最终尽孝也是无可避免的责任。但对于如何尽孝,我有一些自己的歪理。
首先,替他们做家务不代表孝顺,让他们感受到存在价值,才是更好的尽孝方式。
和朋友聊到“吃”,聊到兴起时,给他们秀了秀粑粑做的“硬菜”!
“哇!!”朋友们一致地赞叹,发表情,竖起拇指!但是话锋一转,一个人说道,“其实,我们现在应该多多做饭给他们吃了吧!” 他的话音刚落,马上得到了一干人等的附和赞同。
但是,我其实并不这么想。
一直在朋友面前、家人面前,甚至妈妈本身面前“炫耀”:回家了,终于又吃到了“妈妈的味道”,满足!
我看到,妈妈在听到这一切的时候,满脸洋溢着幸福,仿佛在说:“看吧,我闺女,就是离不开我的味道!!”
其实,我自己是会做菜的,做的还不赖。但是,回到粑粑麻麻身边之后,我就宁可做回那个什么都不会的小孩儿,一边听他们唠叨着“没有我们你可怎么办”,一边看着他们满是幸福的做回忙碌的父母,而不是一个没用的老头儿老太太。
被需要,是一个最基本的社会属性,而已退休的逐步被社会边缘化的年迈的他们,比年轻时更需要这样的社会属性!
经常有朋友跟我吐槽,明明说了家里饭后的碗筷不用爸妈洗,但是他们非要抢着洗,而且关键爸妈们洗也洗不干净,到头来还是需要他们再亲自洗一遍——说了多少遍也没有用。也有说很多人讲,过年想带爸妈出门吃点好的,但是他们偏偏要自己在家做,明明自己做菜费时费力又辛苦,但是仍旧倔强坚持!还有的在讲,明明不知道如何教育孩子,但偏要插手,宠溺着带给孩子很多不好的习惯,但他们仍旧乐此不疲!
其实这就是他们证明自己存在感的方式。有时候在想,为什么会喜欢宠溺孩子,其实他们就是希望通过给孩子想要的一切,获得孩子的欢心,让他们感到自己被孙辈喜欢和需要着!
想到这里,其实也好心疼他们——这是一种多么无力的挣扎与抗争,在岁月面前,他们也就只能通过这种方式,证明自己还不老,还有用!
于是,春节回家,除了特别累的活儿,我很少抢他们日常的家务。反而是,在他们做完一顿丰盛的菜肴后,狠狠地夸宝刀不老烧菜香!采购回一堆蔬菜水果后,夸赞品相优良眼光好!想到某个黑暗料理方法时候,鼓励他们经验老道想法妙!
看到他们骄傲地开心地笑着,我知道,这才是他们需要的!
其次,最温馨的尽孝方式,就是在她的世界,默默地陪伴。
本来不曾意识到这个问题的,因为工作的缘故,虽然可以早早休假回到麻麻身边,但是给自己安排了每天满满的任务,从早上到晚上,除了吃饭时间,基本上都是面对电脑和伏案,不计划外出,也不打算游玩。
直到有一次,她需要出门去镇上买点东西,本计划好她自己去的,她知道了我有工作要忙,也应允了。但是临出门的前一天,她又跑过来跟我确认一次,“你真的不去?” “恩,我不去了,你去吧。” 第二天早上,她早早把早餐准备好,顺便轻描淡写说一句,“早上出发,估计半天时间就能回来了,” 她又抬眼看看我,“你不去哈!”
这时,我才意识到,她是真的很想有我陪她一起。之前的再三确认,其实都是她最委婉地试探,像是一个孩子明明知道父母不同意购买但仍会眼巴巴地看着橱窗里的玩具一样,她知道她没道理直接要求我必须放下工作陪她逛街,但仍期盼着也许某一次的询问过后,能得到我一个不一样的答案。
想到这里,突然有些鼻酸。想起来前一天,麻麻为了确认一个土豆是不是能吃,敲门进屋反反复复问了我三遍。她不是不知道,也不是不能自己做决定——以前哪次不是她自己判断的!而她只是单纯希望有闺女在身边的时候,她可以不用再一个人研究这些柴米油盐酱醋茶,可以有一个人陪她一起讨论,她只是不想一个人!
后来,我不但陪她出了门,还暗许保证以后每天至少两小时时间陪她做事,或者陪她去买菜,或者陪她包饺子,甚至还增加了固定的饭后散步时间!而且保证自己在陪她期间不看手机!只是为了,两个人,坐在一起,随便聊聊天,听听她讲讲那些家长里短的事情。
我知道,他们要的其实并不多,而我们,努力工作为的,不也是有更多时间陪陪家人么?
最遗憾的事之一,子欲孝而亲不在!
希望我们都不要等到那一天,而是在力所能及的时候,就给他们真正想到的!
你说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