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景一:某个冬日的早晨,为了弥补昨夜刷抖音或者追网飞新剧带来的睡眠不足,也贪恋冬天的热被窝,今早又起晚了。享用一顿悠闲惬意的早饭已是奢望,匆匆赶到街角人满为患的早餐铺。穿过窄小的过道,排队、付钱、领号牌,眼明手快的抢到一个刚刚离开的客人的座位,直到一碗热气腾腾的豆腐脑摆在眼前。雪白的豆腐脑软嫩细腻,木耳细丝、黄花菜、蛋花絮在浓稠的卤汁中若隐若现,韭菜花、虾皮、紫菜和香菜碎洒在上面,喝上一口咸香适宜,温暖身心。
场景二:某个假日的午后时分,与多日未见的好友小聚,时尚的你们不会错过当下年轻人最中意的活动 -- 打卡探店。在APP地图的指引下辗转几条街道,在夏日午后艳阳下排队许久,只为品尝这个网红小吃。当店员掀开木桶的盖子,瞬间就被肆意飘散的豆香包围,一勺勺“dundun”的豆花盛入精致的瓷碗中,加上蜜糖熬制的红豆、绿豆,或者添几勺糖水和刨冰。很甜,但不腻,刨冰瞬间带来清凉,绿豆和红豆则是从内而外的解暑降温;最妙的是豆花,口感媲美果冻,却远比果冻健康营养。
两个场景中的食物一个是正餐,一个是小吃;一个咸,一个甜;一个可以吃到饱,一个是给你开胃,助你再去小吃街“拼杀”。这两种食品,一个叫“豆腐脑”,一个叫“豆花”,名字不同,却同根同源。当汉朝的淮南王刘安在八公山醉心炮制仙丹之时,他的无心之举成就了一道食材。就像分发积木任由学生发挥的老师,如果刘安可以检查后代的作业,定会惊喜于不同祖籍学生们的成果。
南北网友经常激烈辩论某种食品“咸”“、甜”的口味问题,豆花或豆腐脑首当其冲。同类问题在任意一个平台的热度都居高不下,有理论派用文献佐证的,也有煽情派寻找回忆的。正宗与否或许可以探讨,好吃与否就仁者见仁了。知乎上有一位妈妈的提问,孩子问她:“北方的豆腐脑/豆花是咸的,南方是甜的,符合“南甜北咸”的规律,而粽子却刚好相反?” 显然这是个无解的问题。
除了甜咸两种口味,豆花或豆腐脑还多了“辣”味。四川重庆地区的豆花食用时搭配辛辣调料,并习惯与米饭同时,称为“豆花饭”。川味豆花的灵魂是用油炒郫县豆瓣加红酱油、花椒油等,辅以葱姜蒜末,也可以加肉沫,做成“荤豆花”。
豆花的制作工艺与豆腐制作类似,四川豆花地道与否在于是否使用胆水(泸州盐卤)点卤。豆浆中的植酸钙盐(成分为钙的单体或复盐)与酸性的胆水发生络合反应,析出蛋白质和钙的混合沉淀物,将沉淀物稍加压制就成了豆花,如果进一步挤压水分,就是豆腐。
传统上,北方多用卤水制作紧致的老豆腐,南方则使用石膏制成水分更多的嫩豆腐,而豆花和豆腐脑都是做豆腐的中间产物,可以简单的以凝固程度的不同来区别二者。我国幅员辽阔,贵州的某些地方用腌制酸菜的酸汤点卤,潮汕地区会在豆浆中加入地瓜粉增加豆花的韧性。
口感各有千秋,口味各有不同,起点都是一捧捧黄豆。这种大自然恩惠的果实有多重变化,豆浆、豆腐、豆油、豆豉、酱油......在这个夏天,让我先享受豆腐脑/豆花带给我们的愉悦体验吧。
网友评论